要避免這樣的爭議和困難,筆者認為可能的方法就是大膽的增加不需要考試成績的升學名額,大家可以憑著自己課業外的各項學習和體驗,爭取入學的機會。同學也不用擔心自己追了夢,就必須放棄升學的可能。更重要的,是要取消條列式升學,不要再設限哪些項目可以加分可以當作升學條件,讓學生能自由的探索、
自由的發展。筆者相信,就算教育部沒有將這些項目條列出來,一個很有心從事志願服務的孩子,從服務過程得到的反思和體驗,一定也可以讓審核入學的教授感受到。另外,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帳戶計畫應該轉型成弱勢家庭的補助計畫。當放寬了升學的管道,擴大了免試升學的範圍,下一步該做的就是讓所有學生有公平競爭的機會。弱勢家庭的孩子,如果有自己想進行的計畫、想追的夢,應該要由政府來支持,提撥款項鼓勵他們去圓夢。如此一來,這樣的升學管道,將不會是家境較佳的學生所獨有,也更能在較公平的情況下,鼓勵學生做各式各樣的選擇。
更進一步,透過政策,希望能讓社會大眾回頭反思學習和教育的意義。當任何學習和體驗,不再只是為了升學,而是為了自我的實現和成長,台灣的教育環境將會更好。當這個社會不再在乎做了什麼事可以讓自己讀哪裡,而是在乎能從自己想做的事中得到什麼收穫,當我們不再為了升學,我們將不會再是同一個模子印出來的「台灣學生」,而是獨立的,做著各自的夢的「自己」!
*作者為交通大學財政金融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