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興隆專欄: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

2019-10-09 07:00

? 人氣

圖為台中市政府台灣大道市政中心屋頂太陽能發電裝置。(圖/台中市政府提供)

圖為台中市政府台灣大道市政中心屋頂太陽能發電裝置。(圖/台中市政府提供)

「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是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12。這讓我想起了一則故事。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托馬斯·米基利二世(Thomas Midgley, Jr.)是20世紀早期偉大的發明家,擁有一百多項發明專利。他的兩項發明影響後世甚鉅,分別是1921年的汽油抗震劑四乙基鉛,與1930年的冷媒二氯二氟甲烷,屬冷媒家族「氟利昂」(Freon)的一種。四乙基鉛提高汽油的抗爆性能,讓20世紀的汽車工業得以蓬勃發展,然而,鉛這種對人體有害的重金屬卻因此堂而皇之地進入環境,特別是對新生兒的智商造成重大影響。

在台灣,我們一直要到進入21世紀的2000年1月1日才停售了含鉛的高級汽油,全面進入無鉛汽油的時代。至於二氯二氟甲烷這個冷媒「氟利昂」家族,是一類無毒、不可燃且容易液化的氣體,過去常用於冷氣機、冰箱等使用。就當時而言,這是一個很好的工業產品,然而,當時的我們不知道的是,「氟利昂」這個非常穩定「無害」的化學物質進入環境後,會經由大氣循環被累積到南極的上空,透過光化學連鎖反應不斷的消耗保護我們過濾掉大部分有害紫外光的臭氧層,形成著名的臭氧層破洞。這件事要等到44之後的1974年才被發現。為此,聯合國推動1987年的《蒙特婁議定書》限制了氟利昂的使用,1996年起全面禁用。好消息是,最新的觀測發現,今年(2019)的南極臭氧層破洞為近30年最小。

托馬斯·米基利二世(Thomas Midgley, Jr∕左)和四乙基鉛的老廣告(右)。(維基百科)
托馬斯·米基利二世(Thomas Midgley, Jr∕左)和四乙基鉛的老廣告(右)。(維基百科)

這段環保史提醒我們的是,我們在科技發明與環境保護之間的摸索過程中付出了昂貴的代價。因此,到了20世紀的晚期,當奈米科技成為連接 20 到21世紀間的標誌性科技時,它的到來對環境會造成什麼不可預期的衝擊或影響,就不該等閒視之了。美國環保署於2007年首度發表奈米技術白皮書,說明美國環保署對奈米技術發展與環境保護間之相互關係的官方看法,強調負責任的奈米科技(Responsible development of nanotechnology)。因此,風險評估、生命週期與長期追蹤等,成為在奈米科技創造機會的同時必須被等量考量的。這是現代政府該有的基本原則。

最近,與一位大學主管聊到學校在裝置太陽能光電系統對學校在實踐校園永續發展可能產生的作用。這位非常支持大學在推動永續發展應扮演積極角色的主管,對於太陽光電的使用有所遲疑。他告訴我他會擔心20年後,當這些太陽能板除役產生的廢棄物會是環境很大的負擔。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在20年有限的時間裡,再生能源提供了即時效益,但在更長久的20年以後,這些廢棄物是否會帶來更多的環境傷害?因此,負責任的再生能源發展(Responsible renewable energy development)便是一項與推動再生能源科技的同時,不可偏廢的核心議題,一如美國環保署面對奈米科技的發展一般。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