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49年古寧頭戰役,當時稱為「10月25日古寧頭大捷」,似乎是因連年大敗,難得有一次勝利就稱之為大捷。或者是有意和「10月25日台灣光復節」攪和在一起。近年來,「光復節」已經被執政者有意忽略,引不起人民的注意了。際此古寧頭戰役70周年,特選取四項文獻:一、哈佛大學宋怡明教授著《前線島嶼 冷戰下的金門》,對古寧頭戰役的最關鍵描述;二、胡璉《泛述古寧頭之戰》;三、前退輔會副主委趙域中將,古寧頭戰役60週年紀念口述歷史《艱苦過往盡在笑談中》;四、【難以置信的狗屎運】金門古寧頭戰役;從不同的角度,瞭解那場戰爭的部分真相。
回顧當年,筆者未穿軍服即被趕赴戰場,未曾與解放軍直接作戰,沒有值得誇耀之詞。比較特殊的是:筆者參加八二三砲戰有功,榮獲陸海空軍褒狀,更在「單打雙不打」期間,被選拔為第一批十三位作戰有功官兵之一員,專機赴台渡榮譽假一週,接受軍友社及各界慰勞招待。昔日〝無金馬即無台澎〞,如今金馬角色不再,共軍機艦頻繁繞台示威。八二三戰役台籍充員兵為保家衛國而戰,竟拍攝紀錄片稱作《1958年台灣兵砲戰悲歌》,對比之下,是否更應該製作《1949年古寧頭戰場陣亡者悲歌》!感恩蒼天的眷顧,今以耆老之年,見證金門島兩次戰役:戰火無情!戰爭沒有勝利者!
古寧頭戰役是一場小衝突,但非同小可,兩岸從此分治。
哈佛大學東亞語言文明系中國歷史學教授,現任費正清研究中心主任的宋怡明 (Michael Szonyi) 著《前線島嶼 冷戰下的金門》[1] ,書中對古寧頭戰役的最關鍵描述:
「解放軍將近四千人陣亡,超過五千人被俘,反觀國軍陣亡人數只約超過千人。相較之下,此前國共內戰動員的人數以百萬計,這些數字實在不值一提,古寧頭戰役不過是一場小衝突。但這場戰役在當時非同小可,即便過了數十年,它的重要性仍不可忽視。
1949年9月,胡璉受命重整被共軍擊潰而四散向南敗退的國軍部隊。在古寧頭戰役的文獻中,胡璉獲得極高的評價,這場戰役的勝利幾乎成了他個人的功勞。然而事實上,當胡璉抵達戰場的時候,兩軍早已分出勝負。傍晚時,解放軍彈藥用盡,倖存者大約一千名解放軍撤退到海灘,隨即被國軍團團包圍。夜間,大約有半數解放軍被殲滅。10月27日清晨,殘餘解放軍投降。古寧頭戰役結束。」
泛述古寧頭之戰
古寧頭戰役,坊間書籍眾說紛紜。真相究竟如何?胡璉《泛述古寧頭之戰》[2]竟說:
「國防部史政局,以前印行之「金門戰役」與「古寧頭殲滅戰」等書,及三民書局出版之部定「現代史」中,所記有關事項,與事實頗有出入。…若史家不深入研討,便大書「×××將軍大敗共匪於金門古寧頭及××將軍奮力抗敵於登步島」,便有失求真求實的精神。我今為此記錄,乃願為歷史作證。」
很明顯的,xxx意指湯恩伯,xx意指胡璉,他所謂「與事實頗有出入」或許就是這點。根據史料記錄,古寧頭戰役,始於10月24日深夜,25日雙方激烈戰鬥,入夜後共軍幾乎全軍覆沒,勝負局面已定,26日清理戰場,27日上午9點戰爭結束,下午4點在草叢中雖然竄出共軍散兵多人,未戰即降。事實上,胡璉《泛述古寧頭之戰》全文約2萬餘字,對古寧頭戰役最關鍵的描述:
「26日上午10點才抵達金門島水頭碼頭登岸,湯總部總務處長來接,始悉匪已登陸,昨且激戰整日」。
艱苦過往盡在笑談中
前退除役輔導會副主委趙域中將,(1949年任十四師警衛連少尉排長),古寧頭戰役60週年紀念口述歷史《艱苦過往盡在笑談中》(詳附錄一):
「…有些兵在汕頭上船的時候連軍服都還沒穿上哩,還穿著便衣。…這兵在船上很餓,兵下船後一面行軍,一面跑到地瓜田耙地瓜吃…」
筆者《大變動時代的滄海一粟 劉錫輝回憶錄》,就有耙地瓜吃的敘述,相當一致。依據胡璉《泛述古寧頭之戰》,十四師41團廖先鴻團長失聯[2]。另據十四師41團第一營營長卜功治敘述[4] :
「當時整個營只有不到四百人,近半還穿便服是抓來的兵還不會放槍,在吳厝待命,胡璉26日早上11點到達古寧頭,命令分三路立刻反攻,41團二個營趁退潮渡湖下反攻南山,第三營走右路碰上共軍傷亡很大,卜功治的第一營走左邊海邊,虜獲共軍近二百人、其中還有一條27日才登陸的汽船,這是共軍當時最後一條支援船,擱淺被虜,後來當大小金門的交通船」。
筆者是十四師41團第二營抓的新兵,還穿著自己的便服即被趕赴戰場,未曾與解放軍直接作戰,筆者當時才十七歲,一個月前,父親被國軍殘殺,自己被抓當兵,還沒有走出悲慟欲絕的情緒,戰爭結束時,參加清理戰場,看到那幅遍地屍體的景象,驚駭恐懼的程度,難以言喻。
【難以置信的狗屎運】金門古寧頭戰役
話說在國共內戰中一路潰敗的國民黨軍隊在退到金門時,是狼狽不堪的。誰也沒有信心守的住離廈門只有一水之隔的金門島。只是有時戰爭女神會對誰微笑,真是沒有人知道。就在重重的巧合與不可思議的運氣下,敗軍殘將的國民黨軍隊竟然陰錯陽差地守住了金門島,並獲得了久違的勝利, 爭取到喘息的空間。而原本視拿下金門島如探囊取物的共軍,之前一路的連勝不只讓他們士氣高昂,作戰行動開始後,更沒有犯下什麼戰術上的錯誤,但是就敗在厄運當頭,最後兵敗如山倒。最後開啟了兩岸分治的歷史…。[3]
古寧頭大捷的「虎軍」
古寧頭大捷,陸軍第一一八師被稱為國軍中之「虎軍」,這個師在大陸敗退經過廣東省時,扛著「洪都支隊」大旗,招搖過市,到處抓兵拉伕,搜刮糧食,9月初,經過筆者老家時,丟擲手榴彈入門前池塘炸魚,先父劉展文出聲抗議,竟被當場槍殺,加害者已無可追查,師長李樹蘭是查證確實的部隊指揮官,因古寧頭戰爭勝利,晉升少將。他後來到參謀大學受訓時,仍然目無法紀,因考試違規被退學(如附錄二)。
陸軍第一一八師第353團楊書田團長在其徵兵日記中即自承,在江西省黎川縣新城鎮徵兵時,曾藉殺人立威,死難者包括李長耀、饒達三, (如附錄三),囂張程度令人驚駭。楊書田少將退休後,居然擔任高雄榮譽國民之家主任,讓人覺得格外的諷刺,形成了強烈反諷之場景對照,予人無限省思。
萬聖祠,正是古寧頭戰場上的亂葬崗
古寧頭戰爭,解放軍陣亡將近四千人,國軍陣亡約超過千人,雙方陣亡人員就地掩埋,後來因為臭氣熏天,才遷葬到太武山的大坑中掩埋[4]。據古寧頭紀念館資訊,後來古寧頭一帶在清除地雷時,有挖到一些前人的無主墳墓,以及當時國軍及共軍的墳塚,於是將之合葬於古寧頭紀念館前方的空地,並建立一座萬聖祠祭祀。據說八二三砲戰,有四萬餘台灣充員兵參戰,243位戰死。報導文學作家李展平深入探訪遺族,發表〈誰聞暗夜哭聲?八二三戰役台籍征屬血淚〉,並拍攝紀錄片,於2019年8月25日放映,稱作《1958年台灣兵砲戰悲歌》(附錄四)。相較之下,古寧頭戰場上的陣亡人員,除了李光前等少數之外,無姓名可查考,為何他們會在那個地方犧牲生命?他們的家人是誰?誰聞暗夜哭聲?八二三戰役台籍充員兵為保家衛國而戰,竟拍攝紀錄片稱作《1958年台灣兵砲戰悲歌》,對比之下,是否更應該製作《1949年古寧頭戰場陣亡者悲歌》!
蔣中正總統引退及復行就職
1949年1月21日蔣中正總統被迫以〝因故不能視事〞的名義宣告引退,由副總統李宗仁代理總統職位,蔣中正卻以中國國民黨總裁身分調兵遣將,搬運國庫黃金及故宮文物到台灣來。年底中華民國政府退守台灣。1950年3月1日蔣中正總統復行就職視事,中華民國國號及政府體制,僅統治台灣、澎湖、金門、馬祖,就無法適合了。最顯著的是所謂國民大會代表、立法委員、監察委員,考試委員,及蒙藏委員會,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例,改變憲政體制,疊床架屋。
為何台灣人逐漸對「光復節」冷感?
2015年是台灣光復70周年,中共大張旗鼓的紀念與慶祝,…,但是反觀台灣,對於台灣光復節卻是興趣缺缺,許多年輕人甚至不知道10月25日是台灣光復節。為何這個與台灣息息相關的日子,台灣人如此冷感?范世平教授在〈為何台灣人逐漸對「光復節」冷感?〉有精闢的分析,總結為三點:一、中共藉由慶祝光復證明統一台灣具正當性;二、中共完全罔顧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三、台灣過於親日的社會氛圍。[5]
中華民國的國家名稱定位
對日抗戰勝利後,因為國民黨、共產黨爭權奪利,導致簽訂《對日和約》時,戰勝國反被戰敗國牽著鼻子走,是說不清楚的一筆爛帳。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華民國政府退守台灣,兩岸從此分治。70年來,中華人民共和國完全罔顧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是更說不清楚的一筆大爛帳。時至今日,最重要關鍵就是中華民國的國家名稱定位問題。
古寧頭戰役造成兩岸分治,中華民國歷史從何時起算呢?1945年日本投降,台灣歸還中華民國;抑或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中華民國遷到台灣。中華民國歷史如未妥善處理,恐將埋進「歷史亂葬崗」!
金門島的兩次戰役
筆者莫名其妙的參與了1949年古寧頭戰役,1952年離開金門島,進入陸軍官校,放下悲慟,潛心學習二年半,以總成績第一名畢業,在部隊任砲兵少尉軍官職務,1956年隨部隊再度到達金門島,1958年的八二三砲戰,以砲兵中尉連附的職務參與「反砲戰」,幾乎喪命,獲得一張陸海空軍褒狀。更在「單打雙不打」期間,被選拔為第一批十三位作戰有功官兵之一員,專機赴台渡榮譽假一週,接受軍友社及各界慰勞招待。(下為聯合報10月17日刊登的剪報)
無金馬即無台澎
1958年金門島爆發八二三砲戰,蔣中正總統一再強調〝無金馬即無台澎〞,尤其在八二三砲戰美國態度猶豫的時刻,金門乃能固守。戰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李楨林上將曾經在金門歷任營、旅、師長及司令官等職,深刻體認〝無金馬即無台澎〞,有金馬始有台海,當年國軍在金馬駐有重兵,換防及運補頻繁,機艦跨越海峽去來自由,共軍機艦甚少出海干擾,如今金馬角色不再,加以近年兩岸情勢惡化,反而共軍機艦頻繁繞台示威,真是不可同日而語。
兩岸軍事互信的前提是政治互信
李楨林上將曾任國防部作戰參謀次長,陸軍總司令等重要軍職。卸除公職後仍然秉持愛國情操,為兩岸和平努力,令人敬佩。2014年2月19日李楨林上將應連戰先生之邀,參加北京釣魚台賓館座談,發表〈兩岸關係我見〉 [6],強調兩岸軍事互信的前提是政治互信,港澳模式的一國兩制,台灣的接受度不高,必須尋求一個台灣較能接受的和平統一方案,作為兩岸共同努力的目標。
2016年11月12日是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先生150年周年誕辰,早年在台灣是國定假日,中樞及機關團體都舉行紀念大會,那年在台灣的中華民國,無聲無息,而我們的黃埔子弟卻應邀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北京舉辦的紀念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150周年誕辰,其所造成的錯亂和傷害,孰令致之?值得深思。
從荒謬的年代到吊詭的年代
李楨林原來是山東流亡學生,1949年在澎湖被強迫從軍,1954年陸軍官校25期畢業,後來成為同期畢業生中最高軍階的三位上將之一。李楨林上將和筆者的年紀相近,都是成長在對日抗戰、國共內戰,動盪不安的時代,他是山東人,我是廣東人,分別從大陸的「天南地北」來到台灣,都是被強迫從軍,走過了荒謬的年代,同時進入陸軍軍官學校25期畢業,將人生的精華歲月奉獻給了國家,如今,卻因國家定位困局難解,進入了吊詭的年代?豈能不令人悲乎![7]
老家突然變成「匪區」,音訊不通四十年
筆者原名劉錫光,民國21年生於廣東省興寧縣水口鎮石塘村,名實相符的窮鄉僻壤,八年對日抗戰沒有遭受到災難,卻在1949年9月,突然發生了一個幸福家庭,被「國民革命軍」違法亂紀毀滅的悲慘故事,17歲的少年劉錫光從此改變了一生的命運,他的父親被違法亂紀的敗軍槍殺,他自己被抓當兵,未穿軍服即被趕上古寧頭戰場,兩岸從此分治,老家突然變成「匪區」,音訊不通,生活在兩個互相敵對的環境之下。
劉錫光自此之後為求生存,就讀陸軍軍官學校變成職業軍官(被改名為劉錫輝),參與八二三砲戰,立下戰功,在砲戰中幾乎殉職,幸運的逃過劫難,但返回台灣的承平時期,卻遭受到軍中暴行,身受重傷,住院療養一年。棄武就文,就讀民間大學及研究所,變換職業從事高科技工作,參與國防科技尖端武器研發,著有積效,獲得國家頒發等同作戰有功的雲麾勳章。開放大陸探親,卻受到公職人員的管制,飽受煎熬,童年的美好回憶反而變成痛苦的負擔。為探親而急流勇退,舉家移居美國。因為戰亂被迫離鄉背井,終身揹負「殺父之仇」的枷鎖,沒有選擇職業的自由,隨著國家的發展所給予的機會,讓他能夠逆流而上,在人生旅途中,歷經滄桑,從大陸到台灣,再從台灣到美國。國立成功大學文學院,前院長馬忠良教授表示:「 劉錫輝的人生遭遇,堪稱舉世罕見。」
胡璉兵團與歷史正義
近讀許劍虹〈古寧頭大捷的時代意義〉[8],無限感慨。該篇文章對古寧頭大捷的時代背景,作戰雙方兵力,及戰爭經過,描述甚詳,時代意義更具獨到的見解,值得一讀。在2017年4月5日,由沈清楷教授、曾建元教授合作舉辦的《抓伕:未曾出現的道歉-胡璉兵團與歷史正義》座談會[9],筆者擔任主講人,許劍虹大作中,多處引用筆者談話內容,作為戰爭經過的見證參考。並且提到:「胡璉將軍之孫胡敏越牧師親筆致函出席活動的劉錫輝老先生,代祖父表達了遺憾與虧欠之意。」
時代悲劇
筆者現年87歲,先父被國軍殘殺,自己卻在國軍賣命,深感愧對先父在天之靈。回憶1949年9月,國軍抓我當兵時,我的母親懷胎十月即將臨盆,她的丈夫才被國軍殘殺,跪到地上乞求留下她的長子而不得,悲傷過度導致嬰兒胎死腹中,午夜夢迴思念及此,再難安眠。1992年辭去公職返鄉探親,同胞弟弟向我傾訴:「爸爸被國民黨軍隊殺害,幼年生活潦倒,長大後又因哥哥在國民黨軍隊,不能參加共產黨,就業困難…」。聽到後只能感到辛酸,無言以對。
我爸只是碎念一下,國民黨軍卻槍殺他
日前我在《臉書》貼上《三立新聞網》2018年12月13日報導:〈我爸只是碎念一下,國民黨軍卻槍殺他〉[10],識者以時代悲劇作解釋,勸告筆者放下它!是的,早就應該放下它了!即使政府道歉賠償,對先父已經沒有什麼正義可言了。對於受害者家屬來說,更是沒有什麼公道可言。「二二八事件」也是時代悲劇呀!何況國家已經正式道歉和賠償,為何仍舊沒完沒了,還要設置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還要追究「二二八事件」元兇?胡璉兵團帶著違法殘殺平民的罪惡,於1949年10月24日趕赴金門古寧頭作戰,挽救中華民國於危亡。中華民國政府竟特別立法《國軍軍事勤務致人民傷亡損害補償條例》逃避責任,難道罪惡就能夠消聲匿跡嗎?這算是哪門子的政府?什麼樣的國家?
衙門八字開,有理無票莫進來
今年是古寧頭戰役70周年,亦是先父劉展文受難70周年 ,歷經多年向政府陳情,未能替先父討回公道,倍感悲傷。有感於「六四天安門廣場事件」30周年,遠在天邊的事,尚能獲得蔡英文總統表達意見,筆者乃再次陳情,期盼蔡總統對於國軍在大陸所犯的罪行,能夠有個自圓其說的機會。
時代在變,槍戰變成選戰。為了操弄選票,這個國家的總統,對「六四天安門廣場事件」可以說三道四,一副正氣凜然的樣子,再利用香港人反送中的機會,鼓動民眾仇視大陸人民,視「中華民國派」為政敵,對「二二八事件」延伸仇恨,對筆者陳情國軍違法殘殺先父案,卻不願面對,置若罔聞。衙門八字開,有理無票莫進來。顏色不對,一切免談!這個政府還要促進轉型正義,其實,必須轉型的正是這個政府本身。
感謝蒼天的眷顧,耆老之年還能夠臉書貼文〈劉錫輝/悼念先父受難70周年〉[11],承蒙在金門出生,飽受砲火洗禮的蔡榮根博士評論:「在那兵荒馬亂的年代,劉學長家族遭遇令人掬淚,您功在國家令人敬佩。希望中華民國能還您公道。」筆者非常感謝蔡榮根博士的慰勉,但要悲嘆不知道功在那個國家?中華民國頒發的這張陸海空軍褒狀和這張雲麾勳章證書,面對被國軍殘殺的先父在天之靈,已失去榮宗耀祖的象徵意義,反而無異是增添愧疚的鞭笞!今特訴諸媒體:期待媒體主持公道;期待執政者將心比心;期待台灣最美麗的風景會出現。不信公理喚不醒,莫讓正義燒成灰!
謹以此文獻給先父劉展文在天之靈。
附錄一:
【趙域《艱苦過往盡在笑談中》古寧頭戰役60週年紀念口述歷史】
前退除役輔導會副主委趙域中將 (1949年任十四師警衛連少尉排長) , 古寧頭戰役60週年紀念口述歷史《艱苦過往盡在笑談中》摘錄如下:「…有些兵在汕頭上船的時候連軍服都還沒穿上哩,還穿著便衣。… 部隊下船之後,就有人帶著我們行軍,也不知道要往哪去,大家根本不知道金門是個什麼樣的地方,也搞不清楚。這兵在船上很餓,到了金門下了船之後,一眼望去都是地瓜田、黃土地、茅草, 很荒涼啊! 兵下船後一面行軍,一面跑到地瓜田耙地瓜吃,那時候要維持軍紀啊, 把兵拉回來不准挖地瓜吃,真是很可憐,連挖個地瓜吃都不准。一直行軍到了竹山,從料羅走到竹山很遠哩,一個在西南角一個在東北角。到了那裡伙夫就埋鍋造飯,弄個行軍鍋支起來煮飯吃,飯剛吃完之後,在老百姓家下了塊門板放在地上睡覺,這是排長才特別優待給你下了塊門板哩,那兵都躺在地上直接睡。下了塊門板才剛躺下,這砲聲就開始響了, 師部來了通知: 『師長要到前方去,你帶著你這個排跟著師長走。』…後來我們師部就到 了132高地,軍長他們那時候都已經到了132高地, 兩個軍長在那裡,一個是18軍軍長高魁元,一個是 19軍軍長劉雲瀚。132高地對面就是古寧頭了,後來42團,也就是李光前的團,他就是在林厝陣亡的…我們師長叫羅錫疇,羅錫疇用有線電話跟李光前通話: 『你們團進展很慢啊,怎麼還上不去。』李光前30 歲不到當團長,壓力很大,他不服這氣,就帶著衝,就陣亡了。這大概是我們14師的狀況。…」
附錄二:
依據維基百科:李樹蘭(1907-1970)陸軍指揮參謀大學受訓,參大所有教材、教法、作業方式等,全從美軍搬過來。以李樹蘭時代背景和過去所受軍事教育,在欠缺英語基礎下,比較不容易適應。但將軍仍非常努力用功,不幸是在一次測驗時,他將教材帶進教室,違反規定,被年輕校級教官指責。李樹蘭認為受訓之目的在研究學習,不在考試,李樹蘭就在教室與教官發生衝突爭執,結果參謀大學上報陸軍總部予以退學。接著部隊整編時,又調為少將高參閒職。
附錄三:
陸軍第一一八師第353團楊書田團長在其徵兵日記中即自承,在江西省黎川縣新城鎮徵兵時,曾藉殺人立威,死難者包括自父親李流芳接掌第六保第一甲甲長以求符合緩徵資格的李長耀、師範畢業生但未服務教職而不符緩徵資格的饒達三,還關押了領導抗徵的大芸鄉前鄉長陳原和,在此同時,他還聲明:志願者,出於自願,不准有絲毫強迫性。其實,對於不願從軍而不幸中籤者,就是強制,而這是不符志願精神的,再者,憑甚麼國軍楊書田團長可以未經法定程序就隨便殺害或關押平民百姓?囂張程度令人驚駭。[12]
附錄四:
吳祝榮臉書〈在等閑書房〉
對抗遺忘-終戰74周年系列活動,第二場《1945戰時悲歌》映後座談,邀請前國史館編篡李展平老師主講,823砲戰紀念日,825辦理此次講座,理所回顧823砲戰,此戰役有四萬餘台灣充員兵參戰,243位戰死,李展平老師亦深入探訪遺族並拍攝紀錄片,於場域放映,爸爸戰死在金門,其中不乏遺腹子,家族因恐怕分財産將母子被逐家門,或先生砲戰戰死,遺妻紛紛改嫁,也有終生守寡䕶兒刻苦撑家,228受難賠償金600萬,現役軍人殉職者撫恤金600萬起跳,但是他們的撫恤金不及百萬,在我故鄉新莊也有一位曾參戰823長輩,牆面掛著一面823砲戰,《戰地榮歸》紅色錦旗,失落失憶的角落,這也是《1958年台灣兵砲戰悲歌》[13][14]。
參考資料
[1]:宋怡明 (Michael Szonyi) 著《前線島嶼 冷戰下的金門》。臺大出版中心2016年7月
[2]:胡璉《泛述古寧頭之戰》(發表於民國六十三年十月二十五日古寧頭戰役二十五週年紀念日)
[3]:【難以置信的狗屎運】金門古寧頭戰役(舊稱古寧頭大捷)-假圖天國
[4]:〈金門國家公園戰役史蹟保存維護計畫口述歷史訪談及文物典藏計畫成果報告書〉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2018-12。頁41-42;臉書:「黃埔十六期,卜爺爺的戰鬥人生。」
[5]:范世平《透視北京》〈為何台灣人逐漸對「光復節」冷感?〉Oct 23,2015
[6]:李楨林<兩岸關係我見>陸軍軍官學校25期畢業60週年特刊(頁40-41)。
[7]:〈劉錫輝觀點:從荒謬的年代到吊詭的年代〉《風傳媒》2018-06-05
[8]:許劍虹〈古寧頭大捷的時代意義〉2019。頁5,23,36。
[9]:曾建元〈抓伕:未曾出現的道歉-胡璉兵團與歷史正義〉《民報》2017-04-14
[10]:〈我爸只是碎念一下,國民黨軍卻槍殺他〉《三立新聞網》2018-12-13
[11]:〈劉錫輝/悼念先父受難70周年〉《今日廣場》2019-07-22
[12]:曾建元〈國共內戰後期 撤臺國軍拉伕行為之法律評價〉
[14]:〈管仁健觀點:台灣人該怎麼紀念我們的823?〉《新頭殼》2018-08-19
*作者1954年陸軍官校25期畢業,先後參與金門島兩場戰役,戰後就讀成功大學機械系及研究所,進中山科學研究院,赴美深造後返中科院,參與研發天弓飛彈獲雲麾勳章。1992年舉家移民美國。2013年博客思出版《大變動時代的滄海一粟 劉錫輝回憶錄》。2018年詩藝文出版《錫輝文集 滄海一粟的餘波盪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