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錫輝觀點:見證古寧頭戰役70周年

2019-10-13 07:00

? 人氣

金門古寧頭紀念拱門。(資料照,顏麟宇攝)

金門古寧頭紀念拱門。(資料照,顏麟宇攝)

前言

1949年古寧頭戰役,當時稱為「10月25日古寧頭大捷」,似乎是因連年大敗,難得有一次勝利就稱之為大捷。或者是有意和「10月25日台灣光復節」攪和在一起。近年來,「光復節」已經被執政者有意忽略,引不起人民的注意了。際此古寧頭戰役70周年,特選取四項文獻:一、哈佛大學宋怡明教授著《前線島嶼 冷戰下的金門》,對古寧頭戰役的最關鍵描述;二、胡璉《泛述古寧頭之戰》;三、前退輔會副主委趙域中將,古寧頭戰役60週年紀念口述歷史《艱苦過往盡在笑談中》;四、【難以置信的狗屎運】金門古寧頭戰役;從不同的角度,瞭解那場戰爭的部分真相。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回顧當年,筆者未穿軍服即被趕赴戰場,未曾與解放軍直接作戰,沒有值得誇耀之詞。比較特殊的是:筆者參加八二三砲戰有功,榮獲陸海空軍褒狀,更在「單打雙不打」期間,被選拔為第一批十三位作戰有功官兵之一員,專機赴台渡榮譽假一週,接受軍友社及各界慰勞招待。昔日〝無金馬即無台澎〞,如今金馬角色不再,共軍機艦頻繁繞台示威。八二三戰役台籍充員兵為保家衛國而戰,竟拍攝紀錄片稱作《1958年台灣兵砲戰悲歌》,對比之下,是否更應該製作《1949年古寧頭戰場陣亡者悲歌》!感恩蒼天的眷顧,今以耆老之年,見證金門島兩次戰役:戰火無情!戰爭沒有勝利者!

金門古寧頭和平紀念園區內展示的戰車。(顏麟宇攝)
金門古寧頭和平紀念園區內展示的戰車。(資料照,顏麟宇攝)

古寧頭戰役是一場小衝突,但非同小可,兩岸從此分治。

哈佛大學東亞語言文明系中國歷史學教授,現任費正清研究中心主任的宋怡明 (Michael Szonyi) 著《前線島嶼 冷戰下的金門》[1] ,書中對古寧頭戰役的最關鍵描述:

「解放軍將近四千人陣亡,超過五千人被俘,反觀國軍陣亡人數只約超過千人。相較之下,此前國共內戰動員的人數以百萬計,這些數字實在不值一提,古寧頭戰役不過是一場小衝突。但這場戰役在當時非同小可,即便過了數十年,它的重要性仍不可忽視。

1949年9月,胡璉受命重整被共軍擊潰而四散向南敗退的國軍部隊。在古寧頭戰役的文獻中,胡璉獲得極高的評價,這場戰役的勝利幾乎成了他個人的功勞。然而事實上,當胡璉抵達戰場的時候,兩軍早已分出勝負。傍晚時,解放軍彈藥用盡,倖存者大約一千名解放軍撤退到海灘,隨即被國軍團團包圍。夜間,大約有半數解放軍被殲滅。10月27日清晨,殘餘解放軍投降。古寧頭戰役結束。」

泛述古寧頭之戰

古寧頭戰役,坊間書籍眾說紛紜。真相究竟如何?胡璉《泛述古寧頭之戰》[2]竟說:

「國防部史政局,以前印行之「金門戰役」與「古寧頭殲滅戰」等書,及三民書局出版之部定「現代史」中,所記有關事項,與事實頗有出入。…若史家不深入研討,便大書「×××將軍大敗共匪於金門古寧頭及××將軍奮力抗敵於登步島」,便有失求真求實的精神。我今為此記錄,乃願為歷史作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