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無涉政權 交流豈能製造敵人?
這幾個月來,陸客來臺人數斷崖式下滑,這當然有着大陸官方的因素(雖然他們不承認),但另外就是大陸民間也覺得被嚴重歧視。花錢來夢寐一見的「祖國寶島」一遊,卻被人根本「瞧不起」。而且不少臺灣的媒體、鄉民還在吵,陸客不來到底好不好?顯然把陸客當成不受歡迎的外人,連外國人都不如。
一年幾百萬陸客當然有負面影響,風景區遊客爆滿,店鋪房租和飯店房費上漲,連金門的菠蘿麪包價格都漲了快兩倍,讓國旅遊客和非旅遊行業的國人心生怨言。但同時,陸客所帶來經濟效益,和創造出的就業機會,卻是具體實在的事實。
筆者從前所工作的週刊,在大環境影響下倒了,曾二度就業在兩家連鎖飯店幹過業務,也算分享到一些兩岸交流和平紅利。雖然臺灣飯店業薪水奇低,不過總比失業好。
簡單計算一下,一年400萬陸客來臺,平均7晚、兩人一室,一年消費的房間數高達1400萬間。以最便宜的均價每晚1500臺幣計算,等於210億臺幣。也相當於600多間,每間100個房間的飯店年住房量(平均6成住房率)。同時,若每個飯店20名員工,創造的飯店就業人數最少1萬2千人以上。
至於「都被一條龍賺走了」的說法,也是根本外行。親自拜訪過200多家經營陸客生意的旅行社,所謂陸資、港資經營者不超過5%。而且無論陸、港資,或台資能夠經營旅行社、車行、飯店、餐廳、購物店五合一的「一條龍」,好像從來沒有遇到過,頂多只是綜合經營2到3項的「一條蟲」。
現在經營陸客的旅遊業,不僅客源量縮面臨斷炊、裁員,還都被講成黑心「一條龍」,實在有苦難言。這也算得上另一種職業歧視,臺灣內部爲了陸客議題開始「島內互打免費」。
陸生也好,陸客也罷,既然開放了,就算有人要把他們當成「外國人」,但來者是客,總不能在心裏把他們當成「二等人」。無論兩岸關係或冷或暖,政府和民間都應該放下對對岸百姓的歧視心態。讓政治歸政治,人民歸人民,沒必要讓兩岸人民「成仇」、「爲敵」。
*作者為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