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韶觀點:社會正義與經濟發展不是對立命題

2016-10-02 07:00

? 人氣

反迫遷爭土地正義,民間團體凱道大遊行,拆毀家當砸向六都首長。(蔡耀徵攝)

反迫遷爭土地正義,民間團體凱道大遊行,拆毀家當砸向六都首長。(蔡耀徵攝)

就理論而言,經濟學與社會學應該是個對立的學科,因為前者追求的是個人利益的最大化,後者則強調社會整體的秩序與和諧穩定,兩者之間存在本質性的矛盾。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在兩岸都處於經濟發展的初階時,「發展是硬道理」往往是社會主流的集體意識,這意味在經濟掛帥的訴求中,合理的分配、環境的保護、弱勢群體的權利、社會保障的覆蓋率..等公平正義的議題往往處在邊緣或是被妥協的位置。

然而,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與教育的普及,也將孕育了新的社會階層;由於新階層在擁有文化與知識背景下,人們對於社會權利的要求自然也會變高,特別是在全球化的趨勢下又出現了新的經濟發展問題,在網路的擴散與放射效應下,新的社會集體意識將抬頭。這是台灣公民社會崛起的背景,咸信也是兩岸都會面對的問題,差異的只是時間序列上的先後。

面對這個新的經濟社會環境,政府治理儼然成為新的顯學,因為過去標榜以「經濟成長」作為政績的概念,已漸漸被「經濟發展」或「包容性增長」的概念所取代。這也意味政府治理的內涵也從「發展型政府」走向「服務型政府」。這樣的發展軌跡除了在台灣找到答案,也在大陸所提出的科學發展觀、和諧社會、深化市場改革等價值中得到解釋。換言之,經濟與社會之間的對立命題也得到了辯證統一。

然而台灣目前的社會集體意識有日益極端化的趨勢,也就是要求極端的公平與分配正義下,然而對於經濟效率與財富的積累卻持有某種偏執的厭惡,這是一種相對剝奪感下的扭曲心態,但也是不負責任的民粹與虛無主義。這不僅又將台灣的經濟社會矛盾給對立起來,同時也陷入了階級利益的對抗的內耗中。這個假議題已經使得民進黨政府主張的轉型正義陷入困境,更使得年金改革處在無解的僵局中。

平心而論,合理的財富分配與社會福利政策就是建立在經濟成長的基礎上,而民進黨政府若無法在兩岸關係尚有所作為,能與北京建立政治信任基礎,勢必將使得台灣經濟受到一定程度的衝擊。這不僅錯失安與大陸聯手,在全球生產分工鏈中取得一個較佳的戰略位置的機會,也使得在資源與籌碼頓失的狀態下,被迫採取較為激進的方式為之,這將對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與台灣社會的穩定和諧都埋下了隱憂。

*作者為兩岸政策協會研究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