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洋是個20出頭的上海女孩,正在大學主修藝術科系。今年來臺北某大學一學期,作交換陸生。她爸爸的朋友特地打電話來,請筆者務必接待一下。
大陸年輕人現在也蠻時尚的,見面時洋洋身着蕾絲露肚短上衣,配搭短裙。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她左小臂上有一片惹眼的刺青,圖案是大小兩顆怪異的植物。這是她同學的創意圖案,而且親自用不專業手法幫她刺上,看起來既大膽又前衛。
言談中,洋洋顯露出上海人特有的精明和企圖心。她覺得在臺灣確實能學到一些東西,這裏藝術學系老師教的課,能夠與世界潮流接軌,而且多元、活潑。她把課排的很滿,假日也安排不少藝文體驗活動。她認爲來當交換學生,「來對了,很值得。」
聊到與臺灣學生的互動時,洋洋則變得有點謹慎委婉。她說除了一起上課外,其他時間與本地學生往來不多。臺灣人對人基本上很有客氣、禮貌,只有少數幾個同學,會當着陸生的面,故意數落大陸的種種不是。
洋洋說:「我都儘量迴避這種場面和尷尬,我是來學習的,又不是來搞政治。」她還提到剛開學時,去排隊選修某門課程,有個臺灣女生故意站在她附近,放大音量說「你們來搶化妝品、搶面膜,現在還來搶課!」
這樣說算是一種歧視嗎?
曾幾何時,臺灣百姓雖然要「消滅萬惡共匪」,不過對對岸百姓仍抱持「解救大陸同胞」的胸襟。現在兩岸交流往來密切,「同胞」真的來了,只不過上個課,也被如此嘲諷。
坦白地說,在經過20多年統獨政治之爭,「去中」、「懼中」的教育與社會文化大環境之下,不僅部分政客、學者、媒體,就連不少普通民衆,都已有着強烈、偏執的「三反」情結,不僅「反共」,而且演變爲「反中、反華」。
對陸客、陸生的歧視,有着複雜的政治和心理交錯因素。大陸崛起,台灣走下坡,兩岸綜合實力此消彼長,讓不少台灣人,尤其年輕人產生了失落、焦慮和危機感。
20多年前,台灣還是亞洲四小龍之首,GDP總量一度是整個大陸的三分之一。如今台灣在四小龍中敬陪末座,GDP總量只有大陸的二十分之一。面對大陸的快速崛起,台灣人生怕失去政治、經濟的自主權。不過,民間對大陸人的日益增加的歧視心態,只會有更大適得其反的效果。
一個多月前,政務委員張景森在臉書上,講出一些「真心話」。他認爲「希望網友分清楚(大陸)人民與政權的差別,陸客是我們最需要交的朋友」。「請不要再不經意發表歧視陸客的言行了!儘說些什麼『沒有陸客的台灣連空氣都變乾淨』,這些鳥話令大陸人民情何以堪?」
本來這種半個人,又有點「半官方」色彩的言論,對化解兩岸民間日益加劇對彼此的不滿和歧見,有點幫助,是一種較真實的善意。不過沒過兩天,可能被視爲某種「政治不正確」,行政院發言人就公開打臉張政委,說他的話這不代表官方立場,讓他只好把話又「吞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