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苗栗的頭份工業區旁,有個小小的閩南村莊「蘆竹湳」。蘆竹湳棲身在此已有300年光景,村裡佈滿紅瓦磚牆,構成樸質的視覺印象,還有世界獨一無二的蘿蔔燈籠,在瓷林品牌創辦人林光清眼裡,那是世界最美的燈。
蘆竹湳的美麗背後有份哀愁,蘿蔔燈是過去窮困,家家戶戶年前做蘿蔔糕,年後將挖空的蘿蔔做成燈籠,超過50座的三合院,是因為社區自1968年起,全區便被劃為工業區限建,不少老宅更失修頹圯。
有一年,林光清回到故鄉,見到連林家祖厝都失修塌陷,感到萬般不捨,不僅獨力重修祖厝,更協助鄰居修繕老宅,等到鄉親的屋宇都整修妥當,最後才修回自家祖厝。此外,更從2014年起開辦當地藝術季。
林光清愛鄉、自謙情懷 侯孝賢為其監製紀錄片、朱宗慶創作劇場《泥巴》
走出蘆竹湳的紅磚牆外,林光清是成功企業家,更是台灣的隱形冠軍,從小開始當陶瓷學徒,曾有10年睡在工廠窯邊,甚至因窯爐爆炸,走過一回鬼門關,數十載奮鬥下,如今瓷林已是享譽國際的陶瓷王國,星巴克全球分店裡的馬克杯,有8成便產自瓷林,更締造星巴克20年未曾要求驗貨的紀錄。
回到頭來,林光清仍自謙,「我只是個愛玩土的小孩。」這份情懷,就連名導侯孝賢都曾為其監製紀錄片,而來到與林光清早就相知相惜的朱宗慶手上,則化為擊樂劇場《泥巴》。
《泥巴》的故事由戲曲導演李小平操刀,結合朱宗慶打擊樂團,透過作曲家洪千惠的音樂說故事,描述從小玩泥巴的「小泥巴」,長大後成為捏泥胚的師傅,再回到自己的故鄉,尋找生命的印記。
林光清的天真 吸引李小平放棄國家舞台、鋪路《泥巴》
兩人與林光清結緣是2017年,彼時朱團帶著擊樂劇場《木蘭》前往莫斯科巡演,林光清除了支持演出外,也擔任榮譽團長同赴俄羅斯,回程時一行人在阿姆斯特丹轉機,停留了6個小時,林光清閒聊時掛在嘴邊的蘆竹湳,就這樣吸引了李小平,「他開始說家鄉多好、多好,天真到近似小孩子。」
在這樣的熱情驅使下,連續3年參與台灣燈會表演的李小平與朱團成員,暫且離開國家舞台,於去年加入蘆竹湳元宵燈會,帶著5組裝置藝術家來到小鎮上,將整個社區化作大型展示舞台,一行人在鄉間所見所聞,也為《泥巴》鋪路,如林光清堅持以「修舊如舊」手法整修老屋,甚至為了整建古厝,耗資千萬把已經被賣去日本的杉木買回來,這些記憶,都成為日後創作基底。
「他的事業,是泥和水成為器物,他在器物裡把人心提高,所以有不俗的細節,使用上也都賦予一定情感跟意象,很深耕台灣鄉土。」李小平談到,林光清從過去贊助台北雙年展、扶助弱勢家庭,一生作為變成改編表演,只是錦上添花,所以最後決定,將他的故事變成「隱形文本」,透過象徵手法,講述台灣各式各樣的人物,對鄉土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