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大街小巷隨時隨處的鑽與搶道都已成事實,成了生活守則。誰不鑽?誰不搶道?年輕朋友聽了、信了、做了,父母長者做到了嗎?公車不也鑽嗎?私家車不也搶道嗎?阿嬤帶著孫子不也快跑?
談何容易…
筆者唯一能想到的解決方案是從人人自身做起。
首先,政府、學校、監管處、各機關人事處都該宣導一項理念,並期待假以時日,會成為一共同認知:車無分大小,在行進中,都享有特定空間之路權。此路權是涵蓋前後左右的空間距。因此,沒有機車在路上鑽行或突然出現在死角的概念。
讀者可能想到:台灣地小人稠,一輛輛機車直排、排隊,恐怕繞一圈台灣也排不完。
但是,想像一下波霸奶茶吧…那波霸一粒粒的過得快,還是堵著吸管才有希望?
您又可能問:講的輕鬆,到了機車停車格後,豈不又塞成一團?
其實,這就是素養問題了。先到先行,依序而行,又有何不可?
事在人為,年輕人是理智的,可是碰到逼近的公車、挑戰的計程車、沒耐性的私家車與時不時攀親搭故的阿公、阿嬤,年輕人也難為。
回到政府機關自身又該如何呢?
事實上,在巔峰時間,人人都鑽,為了什麼?為了趕時間。可是,大家都知道,要趕時間大多是因為塞車,塞車為的是大小車都出籠。機車一方面可以鑽,一方面快,更一方面較經濟,也因此,台北的機車量多得驚人。
要說台北市擁有大都會裡涵蓋最廣、最方便的大眾交通網是不為過,可是,大多數人捨棄不用,寧願使用機車,省錢恐怕是最大誘因。
10多年前,筆者在紐約市,當地一張車票大約一元多美金,任旅客東南西北的遨遊,以旅客順利到達終點站為目地,不受距離制約,不限公車與地鐵之間轉載,沒有轉乘次數的限制。
反觀台北,不僅有分段的限制,交通工具轉乘要再收費,U-Bike也另收費。單趟下來,車資可近百元台幣。
有便民的工具與建設,卻缺乏便民的理念支持與配套,反而變臉成了政府收入的來源,市政府該省的不省,不該省的省,該承擔的不承擔,不該承擔的亂大氣。政府的措施似乎目的不明,更搞錯對象。如果老人都可一個月享有60次〈30趟來回〉的公車免費優惠!一般票價為何不能只收2元?對改善交通、減少交通事故,哪個比較實惠有效?更何況現在不是老人比較有錢有閒也不趕時間?
2元太少?市長一定沒上過菜市場,50元的二手衣、100元的來路不明的新衣都買氣不低,這麼多二手衣商與成衣小販所為何來?客源何處來?該聽過成語「積少成多」吧?!
若凡事都講使用者付費,請問納稅人能不能因少使用或使用不起而申請退稅?
希望市長要有魄力,了解民間疾苦之所在,更擺脫政客、陋習、利益分贓的影響。例如,各公家機關人員的出國考察省省吧。表面的東西看再多也沒用,沒在當地居留過,不懂別人立意精神之所在,只是東施效顰,浪費錢。再加上還有語言的障礙,文化習俗的隔閡,實在是騙人不夠,還騙自己。專家學者的意見?聽聽就好。多少華僑根本融不進社會,對當地實際狀況基本上一知半解、以訛傳訛,只能騙騙相信文憑、頭銜的國人,甚至引進明顯水土不服的國際觀。
筆者也曾多次出公差,說穿了,出公差多半是吃喝玩樂的心態,可能的話,最好順道安排個全家旅遊或好友團聚,最多打個不痛不癢的報告,於是腆著肚子,外帶圓了一圈的臉回公司,再在閒暇時整理一下眾親朋好友相聚時光的照片與臉書分享。
市長所謂的「創意」影片宣導恐怕是再次沒事找事,累死下面人,讓有心人士往錢鑽的大好機會,卻終將徒勞無功。也難怪政府要叫窮。
*作者為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