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談論起在台灣發光發熱的東南亞導演時,多數人首先想到的是來自馬來西亞的蔡明亮。當他獲得2013年第50屆金馬最佳導演獎時,他感動地說:「華人世界好像只有台灣才能做得到,一個馬來西亞華僑,跟金馬獎吵架,還能得到這個獎」。
蔡明亮的話點出了台灣社會的包容性,而這包容性讓來自東南亞國家的青年電影工作者樂於在台築夢。
廖克發─透過拍電影找回自己
人稱「廖導」的廖克發來自馬來西亞,今年他的長片作品《不即不離》代表台灣入圍南韓釜山電影節。該片講述廖導家族的故事,也是大時代下馬來西亞共產黨人顛沛流離的故事,廖導的祖父當時亦是馬共黨員。
廖克發認為,其實台灣有潛質成為東南亞導演拍攝「禁忌題材」的中心,因為台灣民主、自由的核心價值,讓電影工作者能有自由創作的空間。以廖克發的《不即不離》為例,馬共課題向來是大馬政府所避諱的,即便如此,廖克發表示仍會在適當的時機,向大馬電檢局爭取上映。
《不即不離》將於11月25日在台北院線上映,廖克發坦承台灣觀眾普遍對東南亞電影不熟悉,東南亞電影在台灣票房亦普遍慘澹,因此他非常感謝依然有台灣電影發行公司肯情義相挺,讓台灣人看到可能連大馬民眾也看不到的「國片」。
除了拍過有關馬共題材的《不即不離》與《愛在森林邊緣》,廖克發也相當關注移工、新住民等非主流族群的議題,例如講述來台菲律賓女移工故事的《妮雅的門》與《雨落誰家》,以及泰籍移民工與新住民家庭故事的《一起去看海》,這也許和廖克發的成長背景有關。廖克發先在新加坡唸大學,之後在新加坡當國小老師,因緣際會之下得知原來電影是能「唸」的,就毅然到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唸電影學系。
廖克發在學期間的作品入圍不少國際學生影展與獲獎,如他所拍攝的短片《鼠》獲得2010年第32屆金穗獎,但迫於來台的盤纏用盡,為籌學費而必須休學回新加坡工作。
原本與他不太熟的老師為此感動而要提供學費上的資助,但廖克發堅持工作存夠錢後,再返台繼續完成學業。最後因作品在台得獎,在恩師的鼓勵下才返台繼續發展。也許是廖克發這些年來體會到不少人情冷暖,才能在他的作品中反映社會底層人物的情感。
廖克發表示,雖然在台灣的日子跌跌撞撞,但透過拍電影找回自己。目前廖克發已在台成立工作室「蜂鳥影像」,他表示自己就像蜂鳥,雖然小隻,但肯積極努力,就能在台灣生活並自由地創作。
陳哲藝─台灣讓新加坡電影被看見
來自新加坡的陳哲藝,觀眾開始認識他,是他在2014年憑《爸媽不在家》榮獲第50屆金馬獎最佳新導演獎、最佳原著劇本獎和最佳劇情片獎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