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不在家》以1997亞洲金融風暴為背景,講述生於新加坡中產家庭的小男孩家樂,由於雙親忙於工作,而受菲律賓女傭泰莉照顧的故事,然而原本一家三口生活中所潛伏的問題,因女傭的加入而產生漣漪。看過這部電影的觀眾,不難從中看出陳哲藝關懷移工群體的心。陳哲藝認為,本片之所以獲得港台觀眾的肯定,是因為港台星三地社會同樣有不少的移民工群體,使該電影具有普世性的意涵,重要的是台灣還是他拍電影的啟蒙地。
陳哲藝於2004年首次來台,當時他已在新加坡唸了3年電影學院,經新加坡電影發展局安排到台灣中影實習,自此展開了與台灣電影的緣分。陳哲藝認為台灣電影給他很多養分,如侯孝賢、楊德昌等新浪潮電影,而且他在實習期間亦參與林正盛導演的《月光下,我記得》的團隊。由於陳哲藝英文能力佳,還被安排協助亞太影展常設秘書處在台灣的工作,至今每屆的亞太影展他都會去幫忙。2012年陳哲藝被錄取為金馬電影學院第四屆學員,而廖克發則是第五屆學員。金馬電影學院是由侯孝賢擔任院長,師資涵蓋電影業界知名導演、攝影師、編劇的電影學院,可見陳哲藝的創作能力備受肯定。
談起新加坡電影,陳哲藝認為,電影產業有限的新加坡不算是電影國家,因為一般人對新加坡的第一印象是經濟發達的國家,並不會聯想到新加坡電影,不過3年前代表新加坡在第50屆金馬獎得獎後,他對金馬獎的雄心更大了。過去以星、馬兩地的視角來說,談起華語電影時會想到「中港台星馬」,但在「中港台」地區的視角中卻沒有「星馬」地區的電影。不過由於台灣社會的包容性,已和東南亞在文化上有了更多的互動,只要有貢獻就會受到認可。
目前陳哲藝已和夥伴在2015年成立「長景路工作室」,希望協助東南亞、中港台等地的潛力青年導演、創作者拍片,接下來他將展開和台灣合作拍電視劇的計劃。陳哲藝認為台灣在很多方面已做得不錯,其中台灣「人情味」的優勢,是他在多國工作後依然感受不到的。
鄒隆娜、郭斯恒─父母支持勇追電影夢
由鄒隆娜所執導的《阿尼》,入圍2016年法國坎城影展「影評人週」短片競賽單元,為當屆唯一的華語競賽作品,該片講述一群在高雄漁船上工作的菲律賓漁工的故事。《阿尼》的拍攝團隊相當國際化,導演鄒隆娜是台菲混血兒、新住民第二代,而製片郭斯恒是馬來西亞人。
雖然鄒隆娜是台灣人眼中的「新二代」,不過她不想被這標籤綁著,電影投資方亦期待她能不侷限於新住民、移工的題材,認為她的能力可駕馭多元化的題材。鄒隆娜稱,其實大家都是台灣人,沒必要貼過多的標籤,而她的第一部短片作品《怪物》並非移民工題材,講的是女高中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