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言之,中國這個國家一直都在聯合國,而中國這個作為國際法上的國家自古一直都在國際社會,變的只是內部政權的更迭,故兩岸不是南北韓模式,亦不是東西德模式,上述兩例都是標準屬於國際法上分裂國家的兩國模式,分裂國家係指在法律上仍繼續的一個國家,但卻暫時分裂成國際法上兩個以上具同等地位而可行使國家主權的部分國家,但分裂國家最終卻因冷戰期間美蘇強權間的利益衝突,而成「國際型分裂國家」同時存在聯合國;反之,而中國卻由於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決議後,只成為「內爭型分裂國家」,即未分裂成兩國並存於聯合國內,而是一進一出。所以馬英九前總統才會說「兩岸不是國際關係」,因為國與國之間才有所謂國際關係,相對兩岸不是國際關係,那兩岸就成為所謂國內關係。令人比較痛心的是,在臺灣不管是藍綠政府,長期刻意不願面對臺灣在國際社會真的地位,強調維持現狀、中華民國=臺灣,既使藍綠政府都於臺灣內部主張自己是國家,但是在國際社會上並未一貫主張是獨立國家,導致產生自相矛盾的現象。
(一)兩岸不是兩國、中華民國只是政府不是國家
這個標題可能遭致許多主張華獨、天然獨、中華民國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立場人士的抗議,然而當臺灣朝野與社會各界以依照「憲法精神」來詮釋兩岸關係立場時,就不然發現兩岸不是兩國,而是中國這個國家內部的兩個政府,所以我們的《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會指出我們為「自由地區」,是指自1955年大陳島撤退之後迄今,中華民國實際管理的領土(臺澎金馬),並與1949年國共內戰後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實際統治的「大陸地區」相對。在參與外交部、陸委會、調查局、國安局、國防部等中央單位的會議上,往往發現在文件上所提及中國的「中」字被加框,例如美「中」貿易戰、美「中」關係等,並用中共指稱對岸當局,而非用中國,用以區別我方才是合法「中國」的政府。
(二)「一個中國」原則的外交模式不利臺灣「主權」的發展
截至目前,多數的臺灣人民主張「維持現狀」,維持中華民國憲政體制的現狀,儘管多數民眾自認中華民國是個國家,並有別於對岸中華人民共和國,並讓中華民國=臺灣並存於國人政治認同上,當然此觀點有其特殊的陳述事實與發展階段過程。藍綠雙方皆有其各自的論述方式,而詮釋者的政治判斷與政治立場,才是決定此論述的真實意義,讓中華民國=臺灣成為最大公約數。如民進黨蔡英文總統表示「臺灣就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就是臺灣」,而馬英九總統則是:重申「中華民國是我們的國家,臺灣是我們的家園」;易言之,中華民國=臺灣這種主張會讓臺灣歸屬問題獲得解決,使中華民國取得了臺灣的法律地位,導致臺灣地位已非未定論,在這樣的情形下,我方所採「一個中國」原則的外交模式更不利臺灣「主權」的發展。當臺灣屬於中華民國政府,而中華民國政府同時遵照「憲法精神」維持兩岸「一個國家」關係時,就會間接讓北京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有權利繼承臺灣的一切,當然在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亦是有權利繼承對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