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在1949年10月底的「古寧頭戰役」,被稱為是場影響國家生存發展的關鍵戰役,不但維持台海穩定,更影響70年來和平發展與台灣現有的民主生活制度。今年古寧頭戰役先後屆滿70周年,傳統上逢5、逢10都會擴大慶祝、紀念,對國軍而言更是如此,國防部日前在軍史館舉辦特展,開幕當天由參謀總長沈一鳴上將主持,而因立法院總質詢不克前往的國防部長嚴德發,早一日則由相關聯參陪同前往展場了解整備情形;總統蔡英文今(23)日更親自前往金門主持紀念大會,展現對戰役的重視。而這場戰役究竟為何重要,以及當初國際局勢和時至今日對未來展望又是為何,令人關注。
1949年初,國軍在「徐蚌會戰」中失利,戰事逆轉,共軍繼續向東南沿海各省大舉進攻;同年十月中旬廈門宣告失守,從而導致金門被圍的態勢,戰事呈現一觸即發之態。而當時國際局面又呈現一種中共得蘇聯支持,美方因與中共簽署「中美關係白皮書」,對我採袖手旁觀的姿態,軍事援助趨緩,國家頓時來到危急存亡的窘迫關口。
由於開打壓力逐步落到金門,國軍自8月起,先調22兵團進駐,另外又再陸續增調201師和18、19軍,駐防重兵積極備戰,金門瀰漫一股山雨欲來的氣氛。當共軍攻破廈門後,即進一步準備向金門發起進攻,但因徵集跨海用船隻數量不足,一直拖到10月24日晚間才展開行動,據說當時共軍希望能在3天內將金門拿下。
10月24日深夜,海上的共軍部隊集結3個船團,想利用潮差及光線不佳之際,對金門發起突襲搶灘,25日凌晨2時許,船團來到金門後沙、攏口、古寧頭一帶海面,距岸大約6、700公尺,我守軍發現後,雙方展開激烈駁火;國軍派駐在金門的201師601、602團,不僅阻敵登陸,而後又與共軍持續交火,共軍戰線因而遭到切割,201師可說是在戰役中立下首功的國軍部隊。另外像是擔任機動打擊兵力的118師353團同樣有2個營兵力殺到共軍登陸的灘頭,對敵產生壓制作用,使其即便搶灘成功也只能四散各處前進。
在灘岸作戰告一段落後,國軍統整兵力展開反擊,由18軍軍長高魁元指揮,率所屬部隊從瓊林海岸一帶出發,逐步向古寧頭東側前進,到25日中午左右,共軍已開始敗逃,殘部當晚被包圍在林厝、北山、南山等地;26日上午,國軍118師、18師部隊與共軍在林厝交戰,接近中午時已收復大部;27日凌晨,共軍最後一個位於北山的據點遭我軍攻克,戰役至此大致底定。清晨殘餘1300多人尚藏匿在古寧頭一帶海灘,除400多人遭到擊斃,其他人均棄械投降,至此戰役完全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