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朋友很感慨的跟我討論到這事,他說:「台灣電子業跟這些國際大廠打了這麼多年交道,但台灣政府卻好像完全不懂這些大廠的邏輯。」
要談台灣政府與國際大廠合作,這件事的濫殤是從阿扁政府執政的時候開始。說要引進國外研發,16年了,當時來的研發中心是「國際採購中心」IPO中心。採購中心是什麼意思,是做管理、檢討國際大廠跟台灣 OEM/ODM公司的工程計劃、確認規格等等,而真正的目的是 BOM(物料清單)的檢查審驗,換句話說就是砍價錢,確定台灣的廠商沒有灌水。
台灣 NB 毛利率大崩潰,大概就是從那時開始,以台制台,台灣政府在那時因爲補助了很多有名的外商在台灣設這些中心,讓他們就近來砍自己的廠商,還有因為外商薪水相對高,很多好的工程師,專案計劃管理人也都去做這些沒有技術的工作,對產業又是另外一種傷害。這是什麼作法?這是台灣政府在做的是送錢給外商,幫他數錢,幫他來搶台灣公司的錢。
這麼多年過去了,當我看到亞洲•矽谷計畫的五大關鍵量化指標,其中有一項促成在台設立研發中心,什麼樣的研發中心,還是以前那一種嗎?這可真的要講清楚才行。
台灣政府怎麼跟外商合作?這是一個政府官員與產業界交換意見的必問題,但必須認清的是台灣本地市場不大,因此無法用本地市場來交換,引誘外商把技術交出來,這是現實的困難,必須認清。
但即使是如此,台灣與國際大廠的合作卻也不是沒法可解,在我看來,真正可以解救台灣的是讓外商來將Project 給工研院、資策會這兩個一直說需要被改革的單位。
我的邏輯是,「是驢,是馬,拉出來遛一遛就知道」,你外商真的對我台灣有誠意,口說無憑,你給我幾個 Project, 給我工程專案開發費,提供你的 IPR,讓這兩個單位做做看,做成了我們就可以共享共榮,這樣不好嗎?
前不久工研院院長劉仲明說:「工研院連續第8年獲得全球百大研發獎,在整個350研發獎項中,工研院有9加1的入圍,同時進入前100項,與勞倫斯柏克利實驗室、高通、IBM、陶氏化學、西門子等齊名,足見我國科技實力已達國際一流水準,並讓台灣科技研發能量及創新能力再度在國際發光發熱。」
這麼棒的法人組織,應該會是國際大廠非常想合作的對象才是。
選前的時候,有人口口聲聲說要整理工研院、資策會這些法人組織,不與民爭利,選後說這些個法人單位是英名神武棒的不得了。那麼,「是驢是馬拉出來溜溜就知道」,國際大廠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既然我們的孩子教不好,那就讓人來教,要跟高通、思科、英特爾、還是其他人簽MOU,就讓工研院還是資策會簽吧,讓他們證明自己的實力,也證明外商大廠們的誠意,更不要忘記,工研院與資策會最早設立的目的,就是要把研發能量輸出到民間產業,如果這事能成,那不就是一石三鳥嗎?
簽什麼MOU最好?這麼多年簽下來,我們就差這一紙MOU,才是最有用。
*作者群為科技評論人,原刊微信公眾號:TWicic懂灣灣 / FB:TWicic,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