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法規、技術、用戶偏好/習慣之改變,影響電力供需之因素日益複雜,連帶使得公用電業之負載預測及資源配置之不確定性升高,爰對國外發展趨勢作一介紹,以供國內各界參考。
前述影響因素,在法規之改變方面,諸如:為降低溫室氣體排放(GHG emissions),對建築物能源消耗之相關規定,如zero-net-energy buildings;要求交通載具改以電力驅動;要求新建築物進用天然氣,改以電力作為暖房及烹調所需之能源,如美國加州之San Jose即San Luis Obispo;頒布日益嚴格之用電器具效率標準等。
在技術之改變方面,諸如:以再生能源及儲能為主之分散型能源,導致公用電業用戶流失、營收及獲利之下降。資料顯示,澳洲目前已有超過200萬個屋頂型太陽能面板之裝設案例,德國及美國加州分別有超過170萬及100萬個屋頂型太陽能面板之裝設案例。前述情況使得用戶之用電需求可自給自足外,甚至可對外出售多餘電力(prosumers/net producers)。
在用戶偏好/習慣之改變方面,以荷蘭為例,目前約有500個電力自己自足的能源社區;德國約有3,000個的生態能源村(eco-energy villages);美國加州發展中的社區選擇整合(community choice aggregation, CCAs),透過用戶間之集結及與發電業/售電業簽訂購售電合約(PPAs),部分資料顯示,此將使公用電業流失大約85%之售電。
另以電動車為例,美國加州能源委員會(CEC)之預估,2030年時加州將有大約780萬輛零排放汽車(zero emission vehicles, ZEVs),這些電動車在何時、在何處、以何種方式充電,除對電力需求具有重大影響,也將連帶改變配電系統之資源配置,如:導致部分配電系統壅塞,引發配電系統改善或增擴建之之投資需求等。
為因應電動車或太陽光電對電力需求之影響,國外經驗顯示,如需增建新的配電線路,所需前置時間(lead time)約為2年;變電所升級,所需時間約3-5年;興建新的變電所或輸電系統之升級,所需時間約7-10年。
*作者為與能源相關之從業人員、對寫作有興趣之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