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岸風電產業隨再生能源發展而起飛,各界除了關注是否能取代核電缺口,也期待風電產業的千億產值能帶來新商機和工作機會。全球最大離岸風電營運商丹能風力(DONG Energy)今(16)日在台成立辦公室,面對外界關切外資是否能讓台灣產業受惠,丹能風力首席執行長山繆‧李波(Samuel Leupold)坦言未來並非政府要求就會給合約,「雙方必須對成本控管、創新都有一定共識才行。」
丹能風力是丹麥電力公司丹能集團的子公司,經營風電事業25年,已成為全球最大離岸風力營運商,全世界目前四分之一的離岸風電裝置容量也都是丹能所開發。如今丹能看準台灣再生能源市場,選中台灣做為亞太區首座營運據點,並計畫搶進4座風場、總裝置容量逾2GW。
除了投資台灣,外界也觀注丹能在投資過程中是否會採用台廠產品,讓相關的鋼鐵、船運業者受惠。丹能風力亞太區總經理柏森文(Matthias Bausenwein)不願透露投資金額,僅表示丹能風力現在在台灣規劃裝置容量2GW的大規模專案,相信一定會吸引國內外業者的興趣,丹能也歡迎任何有興趣的業者加入合作行列。
李波則指出,一個離岸風場需要上百個合約,丹能也很願意和維運等供應商建立長期關係,但成本對丹能來說是一大關鍵。「很多公司誤以為我們會因政府政策就會給他們合約,但這不是我們要的,」李波強調,降低成本對丹能來說非常重要,因此希望找到願意與丹能一起投資研發、精進成本控管的企業夥伴,而非只是維持現狀。
丹能風力與工研院簽合作意向書
丹能此次也與工研院簽定合作意向書,約定未來將移轉技術、製造規範給台灣業者,讓台灣風機產業鏈和國際接軌。工研院綠能所長胡耀祖表示,政府希望能將台灣海事工程產業與製造業結合、搭配成完整的離岸風電生態鏈,日後風機服役20年要拆掉時,就不用全部都向外商採購、而可以自產。目前中鋼、台船可望就基樁及海事工程部分切入,但風機中的發電機由於過去國內沒有相關技術,因此還需要跟外國廠商合作。
胡耀祖也說,離岸風力的技術難度較高,如海下基礎施工、工作船標準等都有嚴格規定,但台灣目前尚無相關標準,未來若能與丹能風力合作,就能協助台灣製造規格與國際接軌。此外,系統工程、海事工程人材及發電機內部控制系統的等,也需要外國業者提供國外經驗及產學合作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