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網路不斷革新的時代下,技術與工具不斷革新,原本理所當然的模式皆進行本質上的變化。日前雙11購物節甫落幕,阿里巴巴單日交易總額約5,768億元新台幣,又創下九年來的新紀錄,是全球最大互聯網購物節日。這次雙11在事前的活動加上當天活動,共舉辦6萬多場直播活動,總計吸引7.億人多收看,全球交易覆蓋235個國家與城市。但華麗的數字下,卻遭受紀錄是否屬實的質疑,以及僅由銷售平台獲利,但商家只獲得營業額數字,卻無法獲取實質獲利的情況發生。此外,亦有銷售平台間競爭亦趨惡性化與攻擊化,造成社會風氣敗壞的檢討。但不可否認,在以廣大市場做基底下,透過網路來顛覆傳統的銷售方式,其背後卻是隱含網路大數據,以市場來驅動,並讓其他競爭者不得不加入戰局的創新性變革。
政治行銷亦然,雖然政治行銷在議題取向、選民結構,以及政治、經濟、文化等各種面向考量下更趨複雜,然而,透過網路平台,於電子媒體及社群團體的互動中,讓選舉模式也進行翻轉再翻轉的檢驗。
就國內而言,柯文哲於2014年以一介政治素人當選台北市長,勝選感言稱「這是一場網路主導的選戰」,以大數據分析來翻轉選舉。然其上任後頻頻引發爭議,相關執政績效,卻與競選時的行銷目標有所落差,其施政滿意度今年掉到倒數第二。
而2016年,同樣是政治素人川普,其直接訴諸極端政治主張,號召特定族群擁護偏激歧視的意識型態,卻掀起一股川普熱潮,以極為爭議的負面行銷術當選美國總統,出乎美國主流媒體的預測,甚至引發各界對美國前景的悲觀。隨著社群媒體更加蓬勃發展,傳統媒體日漸式微,再輔以使川普掌握另一種與主流有異的行銷術,讓主流媒體跟隨著他打一場由他定義的戰爭而獲得勝利,其箇中緣由,除了政治、經濟、族群裔問題等環境的變化外,人心思變亦是主要原因。
然而,當網路的力量愈強大,在被激情鼓動下所進行政治投票,群眾的投票意識究竟是屬於是更加自主,亦或跟著更加盲從或更容易被操縱?皆可透過當選人檢驗其後續執政結果,來進行理性的公共治理的思辯。
只是,政治行銷與商業行銷不同的一點則在於,因強大行銷術以及商品折扣而更瘋狂的進行網路下單購物的民眾,可有享有數天的商品退貨期。但政治人物可不行,要進行退貨的門檻很高,人民要容忍的日期更長,影響卻更加巨大,對於國家是否能變得更好,仍未有定論,只是,再求變的基礎上,選民在五花八門的政治行銷術下,於投票的那一刻應再予謹慎思考,激情不一定能造成國家更好,若因一時衝動,造成選舉結果影響國家社會發展,反而得不償失。
*作者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高級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