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速之客:《烽火中的大愛》選摘(2)

2019-11-25 05:10

? 人氣

同年秋天,薛仁民果然通過黃表弟轉信,寄康德醫院吳珍玉轉交一封「家書」給介民,內容令人警覺;因為這次不僅「肖釗夫婦」又出現了,而且口氣鄭重:「肖釗夫婦好久不見,你們忘了嗎,他們要介紹朋友來看你們,希望你們好好接待。」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你們忘了嗎?」、「希望你們好好接待」,這樣生分而且帶有命令的口氣,並不像是出自林城。但筆跡是仁哥的,而「肖釗」等於是林城的代號,介民必須給出肯定的回覆。

結果這位「朋友」直到一年之後才出現。此人一出現,一扇地獄之門即自那一刻開啟。

民國四十七年,西元一九五八年,是介民和明珠生命的翻轉之年。四月,姚明珠醫師的「育德診所」開業了,地址是台北市信義路四段二○八號;診所以婦科、產科為主,兼及兒科。當年明珠高中畢業後第一個工作,就是福建涵江育德小學教員。以「育德」兩字為診所命名,既紀念了她家鄉的小學,也含有「生育」之意。兩層的小樓,樓下看診,樓上住家,明珠從此可以不必在工作和家庭之間奔波了。開業資金來源是向「合作金庫」貸款(張元凱作保),以及同學好友籌借資助,並起了兩個集資的「會」,每月付款兩千,債務三萬。航校在台北的同學們合資贈送候診座椅兩排,以作祝賀。

從決定就讀醫學院開始,明珠就懷抱著做一名治病救人的醫生的志業。國家民族固然是她獻身理想的最高點,但落實到眼前身邊的還是「人」,尤其是千百年來最受壓迫的婦女同胞。所以她的專業志趣一直是婦產科、兒科——她的關注重點就是婦孺和新生命的健康。這些年來明珠隨著介民的工作地點遷徙,輾轉於各個醫院、診所、單位的醫療室之間,甚至上午下午趕到不同地方、不同的看診處所,不僅身心飽受奔波之苦,對於一個盡責敬業的醫生,沒有固定診所也是一種專業上的困擾。在一個屬於自己的診所行醫是她的一大心願。這年的春天,願望終於實現了。雖然背負了債務,但明珠並不擔心:在女醫生還不多見的年代,憑她的醫術,只要全心盡力投入,「育德」一定會廣為人知的。診所僱用一名護士,介民在下班之後和週末也會幫忙,診所業務很快就上了軌道。

(示意圖)奈及利亞警方破獲「嬰兒工廠」,未成年少女被迫懷孕,產下的孩子將被人口販運集團奪走販賣。(Pixabay)
(示意圖、Pixabay)

當時剛滿十歲的小龍,對新家的裡裡外外至今還有一些清晰的記憶:樓下診所的格局,候診室、看診間、藥局、樓梯的位置,樓上的房間……最特別的是房子後方不遠處有一片曬穀場——當時信義路四段三張犁一帶還有大片的稻田,稻子收成後在曬穀場上捆紮成堆;這時就有歌仔戲班來搭台唱戲。他看著那燈火燦麗的野台戲,聽著喧鬧的鼓點,卻更著迷於後台那些卸了妝、或者正準備粉墨登場的真實人生,心中泛起難以敘說的感受,便開始試著用文字寫下來……這個男孩其後的人生,始終與文字很親。這又是後話了。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