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處理華為案,NCC該多點專業少點政治

2019-11-15 07:30

? 人氣

如果台灣民間對華為這個「中國台灣」字眼覺得刺眼,甚至覺得受辱不能接受,那就由民間出面發動抵制、拒賣華為產品,把事件定位歸類為「純民間事務」較為適宜,有需要由官府NCC出面行此逼迫企業改名之事嗎?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其實,過去長期兩岸在一定的理解與善意下,對許多名稱問題─特別是屬於「非國際公開場合」的名稱,多採模糊、睜隻眼閉隻眼的方式,大家都過得去,不必太刻意為難─否則所有正式、非正式文件、甚至所有台灣出口到中國標示為「台灣製造(MIT)」的商品,豈不全都要改為「中國台灣」?

但遺憾的是近年兩岸的僵局與惡化的關係,在一定程度上打破這個模糊空間,例如台灣出口到中國商品要改標「中國台灣」,從中國出口到台灣又要改回「台灣」,以免台灣人看了反感,許多資源、成本就如此耗費在此毫無生產性的事務上。

依照NCC的邏輯,難道經濟部也要為那些被改為「中國台灣製造」的產品,基於「維護國家尊嚴」而拒絕出口到對岸嗎?這樣作確實是很有志節,但卻是不折不扣的作了一件無聊的蠢事。而不僅是中國,其它許多國家的民間企業,也可能在各個領域(稱呼、產品、網頁等等)用了「中國台灣」,政府是否要一一抗議、下架?

兩岸力量的對比,很明顯是對岸大而我方小,在私領域上就此名稱糾纏對抗,於台灣並無實利、更可能對己有損,NCC實在不必表現如此強烈的政治性格,如此急切的作政治表態,拿出專業,多想想那些事真正對台灣有實利,才是正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