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莎瑪,此刻媽媽後悔生下了妳」女兒在戰火中牙牙學語,敘利亞母親用鏡頭寫下心碎情書

2020-03-16 09:00

? 人氣

「莎瑪」在阿拉伯文中是天空的意思,但對於在敘利亞北部大城阿勒坡出生的小女孩莎瑪而言,天空中沒有象徵自由的飛鳥,只有不分日夜落下的空襲砲火。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在莎瑪成長的地方,平靜生活隨時會與這座古城一同被炸得灰飛煙滅,鮮血與死亡是觸手可及的日常風景,而坦克砲擊與飛機空襲,則是伴隨她牙牙學語的「背景音樂」。在震耳欲聾的炮擊聲中,莎瑪的母親娃德(Waad al-Kateab)為女兒輕聲吟唱著搖籃曲,透過鏡頭溫柔凝視家人在烽火圍城中的生活,也無畏見證內戰的血腥與殘酷。

東阿勒坡遭轟炸後的廢墟(AP)
東阿勒坡遭轟炸後的廢墟(AP)

阿勒坡烽火圍城

2011年,敘利亞反抗軍發動起義,對抗總統阿塞德的獨裁統治,女大學生娃德舉起手中的攝影機,記錄下青年上街高呼「不自由毋寧死」的意氣風發模樣。隨著民主運動烽火延燒成血腥內戰,娃德選擇留守反抗軍大本營阿勒坡(Aleppo)東部,報導當地被政府軍圍困的實況,也與戰地醫生漢札(Hamza al-Kateab)相戀、結婚,迎接兩人的女兒莎瑪(Sama)誕生,盡可能在醫院裡構築一個溫馨的家。

內戰雙方鏖戰了5年,政府軍在俄羅斯與伊朗援助下,對反抗軍控制的阿勒坡東部狂轟濫炸,切斷當地物資供應。平民過著電力與飲水有限、缺乏醫療資源的日子,過往因盛產白色大理石而被稱為「白色城市」的古城淪為廢墟,彷彿蒙上厚厚一層灰,甚至連醫院都成為轟炸目標。

在娃德鏡頭前訴說理想的一個個夥伴,都在下個畫面中成為冰冷遺體。有一回,一家人離開漢札一手打造的醫院沒多久,空襲造成院內53人喪命,其中甚至包括為莎瑪接生的醫師。娃德說,攝影當時已成為讓她活下來的方式:「如果我被殺了,也已留下重要的東西。」

戰火中最殘酷與溫柔的日常

戰火中的生命是如此脆弱、與死亡的距離如此接近,望著每日送進醫院中、被炸彈炸得頭破血流、永遠閉上雙眼的孩子,以及痛不欲生的母親,娃德覺得莎瑪的牙牙學語彷彿都在控訴:「媽媽為何要把我生下來?我出生後的每一天都活在戰火中。」

因此,身為記者的娃德選擇把攝影機當作見證一切的眼睛,化為紀錄片《親愛的莎瑪》(For Sama):「我為莎瑪拍下這部影片,是希望她了解,我們的奮鬥是為了什麼。」

在片中,娃德記錄下每天接收超過三百名傷患的戰地醫院現場,急診室的地板上一道道來不及清理的鮮紅血跡,滿身煙塵砂土、眼眶盈滿恐懼的民眾,也記錄下孩子們將被炸毀的校車漆成七彩顏色的歡聲笑語。

戰地中長大的孩子,要求父母說的床邊故事是「再告訴我一次,那個小男孩是怎麼從瓦礫堆中被救出來的」,而被迫離開家園的小男孩則說,自己長大後的志願是成為一名建築師:「因為我想要重建阿勒坡。」

讓阿勒坡的悲傷被看見

東阿勒坡被封鎖半年後,政府軍於2016年12月宣布全面收復阿勒坡,漢札在東阿勒坡僅剩的唯一醫療機構堅守至最後一刻,全家人與其他平民被迫撤離當地。娃德在影片中喃喃問女兒:「莎瑪,妳會記得阿勒坡嗎?妳會不會怨我留在這裡,還是責怪我選擇離開?」

娃德一家人之後來到英國生活,她在第4頻道(Channel 4)擔任記者。雖然離開了敘利亞,但在某種層面上,她把阿勒坡帶到了全世界—《親愛的莎瑪》上映後大獲好評,贏得2019年坎城影展最佳紀錄片金眼睛獎。

日前受訪時,娃德提及片中令人震撼的其中一幕:抱著過世兒子的母親淚眼對鏡頭哭喊:「拍下來!」娃德說:「對她而言,我的鏡頭就是外面的世界,她想要讓自己的悲傷被看見。」而雖然莎瑪得等到好多年後,才能夠觀賞母親為她拍下的紀錄片,但娃德認為當時在襁褓中的莎瑪早已知曉一切:「她即使在砲彈聲中也能熟睡,從不像一般的嬰兒那樣哭泣,這是最讓我心碎的地方。」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鍾巧庭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