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當時還未分裂成2個國家的捷克斯洛伐克,經歷為期1個月1周又5天的和平示威,成功讓捷克斯洛伐克走上民主轉型道路,由於過程如天鵝絨般柔滑,因此稱為「天鵝絨革命」,而2019年適逢天鵝絨革命30周年,捷克經濟文化辦事處代表朗樂強調,這場革命讓捷克成為高度重視自由、民主、人權的國家,自由也促使腦力激盪,透過文化告訴外界捷克的「生活之道」。
哈維爾、公民論壇角色至關重要
「哈維爾(Václav Havel)和其他被稱為『憲章運動者』的政治異議人士,或許是最主要的角色」,朗樂(Patrick Rumlar)告訴《風傳媒》,「這些人成為反抗(共產)政權的重要象徵,而來自藝文、音樂、影劇等領域的人及知識分子也一同響應」。他提到,團結捷克斯洛伐克反對派的「公民論壇」(Civic Forum),也在天鵝絨革命中發揮很大的效用。
為了推翻共產政權,反抗者共組公民論壇,短時間內成功引領示威和罷工。樂朗表示,當時先有草根運動,人民會甩鑰匙,意味要求改革和民主,這樣的訴求之後深植人心,哈維爾成為反抗共產政權的領導人,並於1989年11月與政府進行談判。此外,2019年也是德國柏林圍牆倒塌30周年,朗樂直言:「若無其他前共產政權的戲劇性發展,可能就不會發生天鵝絨革命。」
加入北約、歐盟 確認捷克重視自由民主
「1989年11月9日的柏林圍牆倒塌事件,給了當時的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可能改變的希望」,朗樂說,「自1989年以來,我們走了很長一段路,終結共產政權、建立民主政治體制,把國家計畫經濟轉型為市場經濟,逐漸落實法治及提升公民社會」,這些改變讓捷克在1999年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NATO)和2004年成為歐盟成員。
朗樂強調,這些轉變「再次確認捷克是個高度重視自由、民主、人權及和平生存的國家,這些相同價值在台灣也受到高度珍視」。他還說,自由帶動腦力激盪,新的刺激和新的表達模式,讓外界能從捷克的藝文、音樂、手工藝,認識捷克的「生活之道」。至於捷克是否有人懷念過去共產時期?朗樂認為,這要由社會學家和政治學家去討論。
紀念論壇政大登場 讓台灣人更認識中歐
不過朗樂提到,共產政黨在捷克國會仍占有席次,「但從未加入執政團隊」,且依據資料顯示,該黨主要獲得年長選民支持,多數黨員年齡超過60歲。前捷克斯洛伐克(KSČ)1990年11月分成「捷克與摩拉維亞共產黨」(KSČM)與斯洛伐克的「民主左翼黨」(SDĽ)。捷克斯洛伐克1993年分為捷克與斯洛伐克2國至今,KSČM目前在捷克眾議院占有15席。
在台灣會有哪些相關紀念活動?朗樂強調,歡迎參加11月26日在政治大學舉辦的「從文學、社會與歷史的觀點談起」紀念論壇。「這個座談會探討整個中歐地區,自1980年代產生巨大轉變的發展」,朗樂稱,位於中歐的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蘭組成「維斯格勒集團」(Visegrad Group),捷克剛好是輪值主席國,會與其他3國合作,讓台灣人更認識中歐歷史文化。
朗樂說,除了論壇,11月26日上午還會有捷克希波西米亞大學(UWB)學生的藝術設計展開幕,且捷克插畫大師芳珂瓦(Renáta Fučíková)會出席致詞。另外,政大11月25日則有「揚‧帕拉赫(Jan Palach)—沈默的怒火」電影播映會。1969年1月16日,時年20歲的帕拉赫抗議蘇聯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並要求政府開放言論及新聞自由,自焚傷重不治,而2019年是帕拉赫自焚身亡5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