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被國際化」的省思

2016-12-03 06:20

? 人氣

因此,我們明白,該頂尖大學要的「國際化」不是玩真的─至少不是那種對目前世界因全球化,所衍生的各種政經與社會現象深刻思考的「國際化」,而是全球資本主義樂園、到此一遊大拜拜式的「國際化」。講得更白些,該校學術高層要的是能增加學校收入,累積個人學術資本,進而有可能讓自己與國際名校搭上橋,以便不斷「跳槽」的「國際化」。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在全球高教集體染上心神焦慮症的今天,高教不能免俗地走向「學店化」─搞合併聯盟、巧立各種名目增加營收、教師約聘雇化,以能引進外部資源、建立各種「關係」為聘任管理高層的原則。好吧!如果學校不必然高尚,那麼店也不必然低俗,各司其職,各有所賣。只要學校能好好「販賣」自己該賣的東西,自然有存在的價值。那麼,學校該賣的是什麼呢?

在這個什麼都講求快速的現代社會,說「真理」若太崇高,要求老師說「真話」應該不過份吧?或許,高教管理高層在忙著「被國際化」學生以前,該誠實的向學生說明,為什麼學生自主選擇的「國際化」經驗不算數?而要學生自掏腰包去累積學校高層認可的「國際化」?其背後那不可言說的利益與考量是什麼?

別忘了,讓蘋果電腦再次「搖滾」(Rock)起來的,是對「產品」本身擁有神聖信仰的賈伯斯(Steve Jobs)而非走市場行銷路線的約翰‧史考利(John Sculley)。是到了學校該思考對自己所販賣的產品,是否夠「賈伯斯」的時刻了!

*作者為英國Essex大學歷史系博士,目前為大學兼任教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