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選戰戰鼓擂響加劇,不分區登記截止日逼近(22),各黨不分區名單也逐漸明朗(敝人執筆今日親民黨與台灣團結聯盟將公佈不分區名單;新黨報載將於21日公佈)。綜觀至今各政黨公佈不分區名單,小黨名單相對得到輿論正面多於負面肯定或是一如既往反應該黨黨意而不太意外;另一方面,近日成為輿論焦點的國民黨不分區名單,不僅牽動國民黨總統選舉、造成掣肘,在國民黨名單被罵翻而一改再改之際,民進黨充滿派系平衡、保守與部份酬庸的名單卻從民眾「眼皮底溜過」。國民黨名單爭議至此尚未落幕,甚至被繪聲繪影成「逼宮鬥爭」,乃至埋下選後黨內危機,不過,「弱主席現象」讓黨內民主滋長,毋寧可視為黨價值體系重塑的契機。
我國自2005年《中華民國憲法》第七次增修條文後,自2008年選出的第七屆立法委員選舉立委減半、採行單一選區兩票選制,亦即立委席次總數減為113席(任期4年),同時,選舉人一票投選區立委,另外一票投給政黨,並由政黨推薦名單(政黨不分區名單)。就制度設計而言,政黨不分區名單期待各政黨推出專業性強、弱勢族群代表(至少希望在估計安全名單中很大一部份),因為許多社會賢達不容易透過選區競爭當選,不分區名單制度提供機會讓這些代表參與問政、修法與立法過程、提昇立法院代表性與品質。不分區另一部份的組成(也就是實務上容易墮落的組成)即是可忠誠執行黨意(政治組)立委人選。
對於公民而言,理想上,不分區名單是要看到政黨藉此擴大社會專業賢達參與,並體現黨魂與黨的價值,各黨莫不應爭相諮詢、延攬並提出優秀人選爭取人民政黨票的支持。實務上,政治組常淪為令人詬病的酬庸、派系平衡、黨內次團體競逐,或是黨主席安插「國王/王后人馬」的權力鞏固樁腳,一來,當人數大過一般可接受的比例,不分區的公益私利化比例將大增;二來,黨意也不見得被忠誠執行,指示鞏固黨內既有次團勢力在立法院的「插旗」。而所謂專業組或社會弱勢代表要不就是掩蓋其背後的政治連結、牽強套上專業或社會弱勢代表名目;要不就是確實不錯的人選,卻成為遮掩政治組醜陋分贓的「遮羞布」,當作「亮點」藉以提高整體名單的正當性(如是實務描述是對公民而言最糟糕狀況)。
立委登記截止日接近,許多小黨已公佈不分區立委推薦名單。有資歷較淺的小黨名單得到不少正面輿論肯定,例如時代力量;有的除了提供素人機會外,也看出策略聯盟的政治「合作」,例如郭台銘陣營在台灣民眾黨和今日甫公佈的親民黨名單的「安排」;有的,則不太意外,將能反應使命型政黨精神的代表排出,例如台灣基進、台灣團結聯盟與新黨已知名單。整體而言,小黨名單訴仁者眾、堪為耳目一新,這也是意料之中。一來,因為事關小黨「續命」,雖然有黨際競合政治算計,也因考量支持者理想性相對高且重疊性高,推薦名單務要訴諸正面評價;二來,當然也是囿於兩黨政治發展,「政治」人才吸納相對困難,故而從其他社會面向廣開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