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快訊
20171031-SMG0035-快訊小紅條兒

「是香港人的抗爭,讓台灣人認清了中國」《朝日》專訪吳叡人:不該再對中國抱持的三種幻想

2019-11-22 16:53

? 人氣

中研院台史所副研究員吳叡人。(盧逸峰攝)

中研院台史所副研究員吳叡人。(盧逸峰攝)

從今年6月以來,香港的「反送中」運動一直在與北京與港府的意志頑強對抗。香港人每遇周末就上街示威,以要求遵守「一國兩制」諾言的迂迴手法,來保護與伸張香港的民主法治。他們雖然成功讓港府撤回《逃犯條例》草案,但香港警察的暴力與過度執法,也讓這場運動走向暴力化,沒有人能預料這場抗爭將何時收場、如何收場。《朝日新聞》22日刊出中研院台史所副研究員吳叡人專訪,他說是香港人爭取民主的抗爭,讓台灣人認清了中國。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遲來的中國人」?

吳叡人認為,中國在轉型為近代國家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時期當數19世紀末到1945年這段時間。不過包括台灣與香港在這段時間都不是中國的一部分―台灣是日本殖民地、香港是英國殖民地,因此中國將台灣人與香港人看作「遲到的中國人」。由於這兩個地方的人「中國人性」不足,中國當局認為必須加以「改造」。香港當局一度想要推行「國民教育科」,就顯示了這樣的觀點。

思考香港本土問題的《香港城邦論》、《香港民族論》等書。(熱血時報)
思考香港本土問題的《香港城邦論》、《香港民族論》等書。(熱血時報)

《朝日新聞》點出,即便中國想增強香港人的「中國人性」,但香港對於中國的歸屬意識依然相當淡薄。吳叡人說,當他2014年看到香港大學學生會的雜誌《學苑》特集嚇了一跳,因為這集雜誌的標題是「香港民族・命運自決」。吳叡人研究的是歷史上的民族主義,這次卻遇見了一個新生的香港民族主義。後來他也對《學苑》投稿,並且收錄在同年9月出版的《香港民族論》中。當時也是爭取「特首普選」(真普選)的「雨傘運動」爆發的時期,這本《香港民族論》一時間洛陽紙貴。

香港民族主義如何出現?

20年前還是殖民地的香港,為何會出現自己的民族主義呢?吳叡人認為,殖民地的國境線往往是列強爭霸的結果,因此非洲許多國家的國境線都是非常不自然的直線。不過殖民時間一長,殖民地往往也會出現自己的認同,香港也不例外。吳叡人說,150年的英國統治讓香港形成了一個共同體,香港近年的各種運動更將這種共同體意識進一步政治化。

在香港理工大學裡的「反送中」抗議者。(美聯社)
在香港理工大學裡的「反送中」抗議者。(美聯社)

當《朝日新聞》質疑香港算不算一個共同體時,吳叡人認為,英國當年給予香港高水準的自治權,香港擁有自己的貨幣、發行自己的護照、也加入國際組織。唯一欠缺的共同體要素,就是市民的參政權。吳叡人指出,其實英國在1950年代也曾考慮給予香港市民參政權,讓香港成為完全的自治領,不過當時的中國政府強烈反對,時任國務院總理的周恩來甚至警告要進攻香港,英國最後作罷。在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之前,英國才終於開始舉行區議員選舉,但為時已晚。

中港對「一國兩制」的認知落差

香港回歸中國之後,選舉活動只能在《香港基本法》的嚴格限制下進行,因此吳叡人說,香港仍是一個「未完成的民族」。除了上述的歷史背景之外,中國政府的蠻橫作風也讓香港人難以接受。中國對「一國兩制」的詮釋與香港人的想像相去太遠,也對香港民族意識的形成有所貢獻。「一國兩制」的意象對香港市民來說,與「聯邦制」大概相去不遠,也就是外交與國防事務由北京決定,其他事項則由香港自治。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250

喜歡這篇文章嗎?

李忠謙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