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 相信努力就可以改變未來
跌倒七次,爬起來八次的力量
讚美努力,而非表揚天分,永遠有機會再試一次
說話的方式是培養希望的一種方法。不過,以身作則可能更重要,我們應該以行動證明我們真的相信人是有能力學習更好的。
作者兼社會運動人士詹姆斯.鮑德溫(James Baldwin)曾說:「孩子向來不擅長好好聽大人的話,但模仿大人倒是很有一套。」這是李文最愛引述的話,我看過他在好幾場KIPP 教師培訓班以這句話開場。
心理學家朴多恩(Daeun Park)在我的實驗室工作,她最近發現事實真的是這樣。她花了一年時間研究小學一年級和二年級的學生,她發現如果老師給成績好的學生特殊待遇,並且強調他們和其他人的差異時,會在無意間灌輸小學生固定思維。那一年間,學生會漸漸偏好簡單的遊戲和習題,「為了獲得許多特殊待遇」。到了年底,那些學生比較可能認為「每個人有固定的智力,大致上是維持不變的」
同樣地,杜維克和合作的研究者也發現,家長看到孩子犯錯時,如果表現出「犯錯是有害、有問題」的反應,孩子比較容易養成固定思維。即使家長自己說他們有成長思維,結果還是如此。孩子無時無刻都在觀察我們,模仿我們的一舉一動。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在企業。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教授珍妮佛.查特曼(Jennifer Chatman)和合作研究者最近調查財星千大企業員工的思維角度、動機和幸福感。他們發現,每家公司的內部對思維都有共識。在固定思維的公司,員工會認同以下敘述:「說到成就,這家公司似乎認為人有一定的天分,能改變的程度不大。」他們覺得公司只重視少數優秀員工,對其他員工的發展不太在意。這些受訪者也坦言他們會為了升遷而隱藏祕密、投機取巧、搞小動作。相反地,在成長思維的文化中,員工表示「同事值得信賴」的比例高了47%,認為「公司鼓勵創新」的比例高了49%,認同「公司支持冒險」的比例高了65%。
你如何對待表現優異的高成就者?別人讓你失望時,你的反應是什麼?
我猜,無論你多認同成長思維,你在不知不覺中還是會從固定思維出發。至少,杜維克、賽里格曼和我是如此。例如,我們指導的研究生提出不夠水準的研究計畫時,我們都知道我們想要怎樣回應,我們都希望當下的直覺回應是平靜、鼓勵的,我們都想對錯誤抱持「沒關係,從這裡可以學到什麼?」的態度。
但我們都是凡人,不免會感到失望,會顯露出不耐。在評斷對方能力時那一瞬間的懷疑,讓我們暫時忘了更重要的任務:想出下次如何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