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紅紅火火掌理國政的蔡英文政府,歷經七個月210天的施政運作,大體上已經可以明確嶄現出「英派執政」的真正治國願景與理政思維策略梗概。
祇一味圖謀政治清算與鞏固明日選票
直到今天能夠公開揭示的,明確顯露出蔡英文的治國施政策略步數,基本上就祇侷限於「針對性政治清算」與「鞏固鐵粉選票算計」,這兩項首要的,也幾乎就是僅有的治國理政主軸,至於國人普羅大眾生活所最深關切的「經濟治國」或「解脫悶經濟」,乃至「拚臺灣經濟再起」之類要務,迄今未見有絲毫爭得蔡英文掌權決策桌上的一點兒排程與眷顧;倘有偶然口惠而實不至的「拚經濟」話語,也都迄見有一搭沒一搭的政治性口頭宣示,根本看不到施政議程或行動方案上,任何主軸思維痕跡或者具體政務策略作法的採擇行動。
可以說,迄今國內外社會所見得到的,不過祇是蔡英文治國的「無套經濟學」。
極短線急救式的擴大內需方案
最近兩三個月,因為民調迭迭出現墜崖式下跌,唯一獨佔媒體版面的臺灣民意基金鐵綠民調,都已然跌到「守住四成支持率也難」的死亡交叉點以下;而一般非綠的民間獨立機構民調所得支持率,則更紛紛淪落低跌到13%以下的驚心數字,這一情勢當然逼急了蔡英文當局,緊急指示林全內閣要立即端出「擴大內需方案」,趕快聚力「拚經濟」,好讓臺灣GDP有所起色。
所謂擴大內需,第一步就是以加大財政支出的公共投資方案,來振興內需市場。今天所見已端上檯面的,首要擴大燃煤為主火力發電的大澤電廠1,105億元投資、桃園鐵路地下化950億元,以及推動鹿港歷史風景區60億元,合計2,115億元。這幾樣有限的公共建設投資,所能創造的民間就業效應,極為有限,當然也就不太可能會帶動拉升國內購買力水準與內需動能;憑這幾項公共支出所能引申結果,其實也跟當前臺灣產業經濟部門低迷頹退狀況,完全產生不了任何關聯帶動作用。所以,林全內閣「擴大內需拚經濟」第一起手式,看來具有「實彈救經濟的效用」勢必極微極低,既發揮不了經濟起色作用,也振動不了社會百姓「有感心意」。
更須要攻勢的國家級產業政策
縱觀今天臺灣所處的國內外大環境態勢情境,蔡政府倘若急切想要振興景氣搶救臺灣經濟,所最必須優先振作的是產業經濟部門,也就是要提出一套務實具體的國家級產業政策 ( national industrial policies, NIPs)來,一方面是針對我國出口導向經濟所必須的,肆應外需市場機會挑戰的攻勢產業經濟政策,二方面才是講求如何活潑國內經濟活力與消費動能的積極內需市場之攻勢產業經濟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