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經濟是否正在急轉淪落到衰敗國家之路,國內外都在高度關注。
在「奇蹟經濟」春秋鼎盛過後的三十年時間,臺灣從一個堅實穩健步入強國富民的寡元威權社會,急遽板塊碎裂、結構扭變失序,爆發了強烈典範移轉,朝向一個追求絕對均等平權「高度理想性」多元化務虛夢幻的「福利社會」邁進。今天顯見於國際社會的是,臺灣既往社會穩健實力與經濟機動活力的光華鋒芒,都已漸漸褪色銷聲,國內衰萎收縮,對外疲憊乏力,已然透露嚴肅的國家衰敗危機。
美式民主國家的頹壞
一個過度追求「多元化」的社會(plurality society),或者一個高舉「多元化」作為唯一最高願景目標的社會(pluralizationist society),在歷史長河演進驗證中,都顯示其結果必會肇致整體國家發展成長的績效表現,不是「越差」就是「最差」。而今天的臺灣社會情境,似乎也正陷溺在這樣子的歷史泥淖之中,也正在為無限上綱「一字平等的多元化」自由民主願景,而漸進頹退沉淪,卻全然無以自拔。
記得早在1970年,國際間最具學術權威的美國經濟學報(Journal of Economics)在其建國200年紀念特刊中,所曾發布過一個針對80個全世界代表性經濟國家社會200年間經濟發展歷程經驗的研究報告(longitudinal study),綜結了百人權威學者的解讀、歸納,所具體取得十數點推論發現,排名在最前列的一條結論竟是:「越是專權獨裁國家社會,經濟發展表現績效越好;而越是自由民主開放的國家社會,經濟發展表現績效,則越差,或最差。」
寡元價值觀與意識形態構成強勢對外力量
歷史上一般專權獨裁國家社會,通常傾向是屬於一個「寡元化社會(oligopolistic cultural society)」或「單元化社會(monopolistic cultural society)」;而民主開放國家社會,則通常指的就是像今天講求美式民主的追求「多元化文明社會」。
在專權獨裁國家社會,一般價值觀(value concept)與意識形態(ideology)比較能夠取得較高度的「一致性」(mono-value consensus or a common ideology)。
價值觀與意識形態的一致性,對一個國家社會、機構組織,乃至民間企業的發展成長影響,都同樣非常深遠巨大。在一個一致性高的社會或組織,菁英文化及菁英政治,通常比較容易架構成形,也比較能夠自然幻化成為足以帶動整個社會向前進步、向上提升的動能與力量,也較能夠幻化成為更高更大的「業際競爭力」或者是「國際競爭力」,而成為各該國家社會或機構組織的最強而有力的總合對外攻勢力量(offensive power)。兩蔣治理之下的臺灣,正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