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聽說我一面忙教學、一面忙研究還在學校兼行政工作,卻堅持在偏鄉陪伴DOC夥伴,一陪就是十二年,常會問我:「你那麼過動,動力從哪裡來?」
我多半的答案是:「同事都很優秀,有創意,能一起實現夢想。」能有一群青年朋友和我一起走遍村莊與田野,連結更多社會、企業和政府資源進入社區,培養更多新的社區組織,彷彿看到黑暗的山海間浮現了一絲曙光。
我心中其實有個真正的答案,就是想在花蓮實現溫世仁先生的夢想:普及數位科技,讓偏鄉從農業社會跳過工業社會,直接進入網路社會。
溫世仁先生喜歡說一個故事,北京有天突然下起大雨,一個賣蒜頭的老農夫躲在網咖門口避雨,天寒地凍,網咖裡好心的年輕人,邀他進去躲雨,關心他的生意。
老伯伯說:「這年頭蒜頭難賣!」
年輕人問老農夫:「你的蒜頭究竟有何特點?」
「我沒有加肥料。」
於是青年連上網路,到國外的討論區留言:「北京這兒有有機蒜頭,有人有興趣嗎?」
德國一家超商的採購員,正愁找不到貨源,看到這則訊息,喜出望外,聯絡了網咖。老農夫一舉賣掉了全部的蒜頭,還從此成了德國有機超商的固定合作夥伴。
溫先生在二○○○年前後,就點出了網際網路扶助老農的潛力,不僅如此,他投身黃羊川的扶貧計畫,在甘肅省武威市古浪縣,一處貧窮的小鄉鎮中,讓學生有機會學習最新的資訊科技,為他們編寫數位的各科教材,改善他們的生活環境。
溫先生倡言「西部開發十年可成」,創立了一個「千鄉萬才公司」,在黃羊川建立「千鄉」平臺,選擇最貧窮的鄉鎮,做網路基地,引進人才(萬才)教育當地,以學校做為硬體與軟體的基地,透過電子商務來改善農牧,促成農民從散居變成聚居,進一步發展服務業、遠距雇用和遠距服務,讓文明透過教育與資訊進入這個農作與運輸都困難的鄉村,而且以「黃羊川」為示範點,希望能把成功模式複製到更多村莊。
溫世仁先生的故事深深打動了我,在二○○二年的春天,為東華大學籌辦畢業典禮時,我向校長提議,獲得同意,我們誠懇地邀請溫先生來為畢業生祝福。他答應了,但隨後爆發了「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的危機,溫世仁提出「健康者隔離法」的概念,自己也身體力行,也就婉拒了來東華演講。在疫情結束後,我私心還是期待他能來東華,不料在二○○三年,他竟然英年早逝,留下了無限的悵然。
造夢者先走了,追夢的我們沒有悲觀的權利,延續溫世仁先生的夢想,就成為我內心中最大的動力。所以每次到訪每個數位機會中心,看見孩子們玩國外的電玩,或是線上遊戲,總覺得不安。DOC不應當是學童的網咖,但是要能夠帶領孩子們遠離線上遊戲,就要更精緻、生動有趣的數位出版品走進偏鄉的電腦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