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選舉很熱,我想呼籲各政黨,把台灣黑熊列入不分區安全名單!」 導演麥覺明的生態紀錄片《黑熊來了》,歷時11年走闖山林,從2008年一路拍攝到南安小熊野放,近距離記錄台灣黑熊珍貴影像。麥覺明今(4)日受訪時表示,生態往往都是冷門題材,科學研究雖然不像建設、煙火,可以馬上看得到,但就是要不斷累積才會有成果,希望透過這部影片可以喚起大眾的支持。
台灣黑熊常被認為是最能代表台灣的動物,然而現存僅不到1000隻的黑熊仍屬瀕危物種,更少有影像紀錄。以《MIT台灣誌》紀錄台灣山林10多年的導演麥覺明,在歷經11年的拍攝後,帶來生態紀錄片《黑熊來了》,跟著「黑熊媽媽」的黃美秀博士的腳步,從2008年起深入中央山脈、雪山山脈尋找黑熊蹤跡,近距離紀錄了台灣黑熊的身影。
意外事件頻傳 南安小熊成《黑熊來了》完美句點
《黑熊來了》今日舉行試映,麥覺明會後出席媒體聯訪表示,其實最初這部片在2016年就準備上映,但後來黑熊事件意外一樁接一樁來,包括2016年黑熊曝屍拉庫拉庫溪、2018年黑熊入侵向陽山屋覓食,以及雪山母熊被送至木柵動物園醫治牙痛,還有今年4月南安小熊回家等事件,感覺老天要他繼續拍下去,最後到了小熊回家,覺得是個好的結局,才完成這部片。
談到11年來上山拍攝的辛苦與危險,麥覺明說,大部分時候其實看不到黑熊,但研究團隊為了植入晶片、追蹤項圈而補放黑熊時,拍攝都要在第一線,平常黑熊看到人會跑,但在麻醉時熊覺得受威脅,有可能會攻擊;另外拍攝過程中,也遇過如攝影師被虎頭蜂叮,緊急送下山就醫,團隊成員跌下山谷等狀況;更遇過吊橋崩塌,必須搭繩索爬過去,情況相當危急。
麥覺明說明,有時候上山就要將近1個月時間,器材沒辦法充電,完全只能靠人,一次就要背10天量的記憶卡、電池,再靠人送上來,一趟上去;攝影器材、研究器材加上食物,可能要200、300公斤,團隊每個人都要揹20、30公斤,11年拍攝下來,如果要細算成本,應該有3000萬。
《黑熊來了》的鏡頭也捕捉到不少黑熊斷掌、斷趾的畫面,麥覺明對此談到,非法陷阱在台灣山區一直存在,過去從日本人的時候就有在抓熊,有貿易、吃熊掌等行為,這幾年保育越來越強化,現在其實不是要抓熊,通常是黑熊誤觸要抓山羌、野豬的陷阱,為了掙脫而受傷。
保育非一蹴可及 麥覺明鏡頭不只在台灣
對於黑熊保育,麥覺明表示,現在大家焦點都在選舉,但他呼籲各政黨,「把台灣黑熊列入不分區安全名單」,生態往往都是冷門題材,科學研究團隊很辛苦,保育、研究經費也比較欠缺,科學研究不像建設、煙火可以馬上看得到,要日積月累,研究累積10、20年才有基本資料,但科學進步,正是這些研究不斷累積才有成果,希望這部片也可以喚醒大眾支持。
《黑熊來了》除了關照台灣黑熊,也隨著研究團隊到馬來西亞的婆羅洲雨林,拍攝馬來熊的保育。麥覺明表示,因為胸口的圖案,台灣黑熊外號叫月熊,馬來熊外號日熊,其實是哥倆好,除了關心台灣的熊以外,也該用地球村的觀念關心鄰居,全世界熱帶雨林的砍伐跟火災,甚至會影響到北極熊,國外的熊遭遇的問題,跟台灣其實很像,都是棲息地遭到開發破壞。
歌手陳昇為《黑熊來了》製作主題曲,跟麥導相識多年的他表示,這首主題曲已經等麥導20年了,當初看完片後,看到雲海、雲霧流動,就感受到氛圍,把布農族語的熊、螢火蟲等名字查一查後,花一個晚上就搞定整首歌。他更盛讚,麥覺明在山上30年,資料庫黑熊、龜殼花、山椒魚等等什麼生物都有,拿出來再剪一剪又是另一部電影,稱讚他是「台灣的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