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委候選人吳怡農日前表示,小時候曾向同學訴說前總統蔣經國是害爸爸沒工作的壞人,如今自己與蔣經國後代蔣萬安一同競選,感嘆機緣造化,此言論一出也掀起熱議。吳怡農父親中研院社會所兼任研究員吳乃德,5日在美麗島事件40周年的研討會上談到台灣民主化時表示,將民主化都歸功蔣經國雖不完全錯,但會有「扭曲」。吳大師並且丟出了一個大哉問-要如何解釋美麗島事件?吳乃德並認為,若蔣經國真是民主推手,很難解釋為何有這麼多人受軍法、司法審判。
該怎麼解釋1970-80年代之交東亞民主化的挫折與潛流?吳乃德的說法就完全正確嗎?如果從整個東亞政治潮流變遷的角度來看,又該如何解釋美麗島事件,答案其實是十分清楚的。
二戰後台灣與韓國都從日本殖民地,而光復回到原先民族認同的祖國,經過長期軍事獨裁走向政治民主經濟繁榮的生命軌跡中,發生了許多情節非常相似的事件,值得台灣人民對照參考。
1947年台灣發生二二八事件,次年韓國發生美韓聯軍屠殺數萬無辜平民的濟州四三事件。1979年台灣發生高雄美麗島事件,無巧不成書的是,次年韓國也發生韓軍血腥鎮壓反全斗煥獨裁民主運動的光州518事件。韓軍出動裝甲部隊、傘兵與武裝直升機,以打一場戰爭的標準從民變人士手中「收復」了光州。剛好現在光州事件-即韓國518民主化運動39週年特展,也在台北進行。這就使兩場群眾運動意外地有了彼此對話的可能與空間,讓台灣人有機會看看別人,想想自己。
光州事件以數百人流血罹難的悲劇做收,但早在光州事件半年前發生的台灣高雄美麗島事件,卻是當場無人死亡。二者相比,這才是美麗島事件最需要被解釋的奧妙之處。一直以來有一個言之鑿鑿的傳說指出,在警民衝突最劇烈的時刻,當日政府在高雄事件的決策會議上有人當場提出,要調左營的海軍陸戰隊來市區鎮壓。在場坐鎮的最高主官警備總司令汪敬煦,隨即出示了蔣經國的三點對策指示:不得開槍,不得殺人,不得出兵-無武裝的憲兵受檢察官指揮,以司法警察論,此議遂息。
1979年12月10日晚間,美麗島事件中的街頭混戰,終於以相對平和的方式結束。小蔣要求現場軍警克制的傳聞雖無具體文字證實,與整體情勢發展情況比對,應有所本。嗣後的軍法、司法審判,畢竟還是執政者讓當事人請律師出庭辯護,想以走文明法治的方式,要與國內外溝通。比起半年後的韓國518光州事件中的軍警對待人民所表現出的血腥殘忍,蔣經國的政治手段高於全斗煥豈是差別以道里計?
當時真的很難解釋卻需要被認真看待的問題,恐怕還不是美麗島事件之後為何有這麼多人受軍法、司法審判,而是蔣經國竟然始終反對當場以武力鎮壓民主運動。畢竟整個1970年代後期對台灣與韓國的政府與社會,造成外在極大衝擊的區域事件,是經過近30年的反共戰爭以後,1975年春季南越共和國的淪亡。這使得同樣處於分裂國家面對共黨威脅類似狀況下,台灣與韓國的軍事政治領袖,頓時都有了唇亡齒寒的感覺。因此這就注定位於亞洲冷戰前沿的兩國,對於內部的反對者不可能太過客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