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水火不容的原因
2013年,親俄的時任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Viktor Yanukovych)欲凍結與歐盟簽署的《聯繫國協定》,親歐陣營發起示威,使總統遭國會罷黜。俄羅斯隨即強勢反撲,烏克蘭境內親俄勢力上街抗議,莫斯科當局支持烏東地區的分離主義者與基輔政府作對,使烏東陷入戰亂。2014年3月,克里米亞半島更進行「公投」脫離烏克蘭、正式加入俄羅斯。
國際社會普遍認為,俄羅斯暗中操縱烏國情勢,併吞烏國領土、違反國際法。國際社會均也不承認克里米亞公投的合法性,因為根據烏克蘭法律規定,涉及領土變更的公投須由全國人民決定,而非單一地區民眾自行投票。
馬克宏形容,烏東地區的戰火有如「歐洲大陸心臟的開放性傷口」。國際社會期望烏克蘭東部能盡快達成和平共識,儘管2015年以來制定了《新明斯克協議》(Minsk II)停火和平計劃,但是由於沒有規定哪一方先履行條約,導致雙方均指責對方未履行條約,烏東地區的緊張局勢始終沒有緩和,去年還急遽惡化,發生數場零星武裝衝突。
還有漫漫長路要走
馬克宏9日指出,在解決俄烏衝突的議題上,還有漫漫長路要走,「我們尚未找到奇蹟解方,但是確實往前推進了。」梅克爾則呼籲各方增加彈性與讓步,以使明斯克協議生效,她也同意馬克宏的說法,承認談話過程將會很艱難,「坦白地說,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各方已同意在4個月內舉行新一輪「諾曼第模式」會談。
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指出,鑑於普京似乎不願結束戰爭或作出重大讓步,國際社會對4國領導人峰會帶來正面成果的期望很低。先前法國一位高級官員表示,莫斯科當局的配合意願是關鍵,目前需要的是「俄方非常強烈的政治參與,以便我們在這種動蕩的背景下逐步前進。」
瑞典前首相、歐盟外交關係委員會主席畢爾德(Carl Bildt)也發推指出:「烏克蘭總統哲連斯基和普京總統今天在巴黎舉行的會議,將顯示莫斯科是否有任何真正的意願來解決與烏克蘭的衝突。法國總統馬克宏在談話之間,展現法國與俄羅斯的新關係,但這是一場真實的考驗。」
會談前,烏克蘭經濟部長米洛瓦諾夫(Timofey Mylovanov)在臉書(Facebook)發文指出,自2014年克里米亞遭併吞以來,「俄羅斯的侵略」給烏克蘭造成的財務損失,相當於「2014至2015年直接損失了15%至20% GDP」,「總計損失500億至1500億美元(約新台幣1.5兆至4.5兆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