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哥倫比亞大學還沒有招收女生,想要回到學校進修的珍‧雅各只能選讀推廣課程。她修了地質學、化學、動物學、法學、政治學、經濟學等,成績很好,然而她並沒有取得大學文憑。她二十五歲時,在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出版了第一本書:《制憲遺緒》(Constitutional chaff: Rejected suggestions of the Constitutional Convention of 1787)。後來,她到《鋼鐵紀元》(The Iron Age)雜誌工作,撰寫文章。有鑑於自己的家鄉史卡蘭頓的礦產關門,二萬多人失業,數千家庭外移尋找其他工作機會,家鄉有可能成為鬼城,她撰文討論這個問題,引來各方關注,政府也因此將(服飾、背包)工廠設置在此,增加許多工作機會。但即便珍‧雅各如此有能力,雜誌社老闆卻認為她是麻煩製造者。在性別歧視嚴重的當時,她曾因為女性薪水只有男人的一半,組工會爭取工人的權益。一九四三年,珍‧雅各轉換跑道,進入政府單位(戰時情報局)工作,這單位成立的目的是鼓勵愛國心、說服美國人參與二次大戰。此辦公室於一九四五年收攤後,她轉往另一政府部門發行的《亞美利堅》(Amerika)雜誌工作,宣揚美國的民主來對抗共產獨裁,寫的文章被翻譯成俄文,以對俄宣傳。
二十八歲時,她與建築師鮑伯‧雅各結婚,在格林威治村買房。這地方有各種族、不同背景的居民。有了兩個兒子後,母親的角色又讓珍‧雅各有了不同的觀看城市的觀點。這座城市會是一個有活力而安全的地方嗎?一九五二年,她轉到《建築論壇》(The Architectural Forum)雜誌任職,開始撰寫有關建築、都市計畫的文章。戰後,大量少數族裔搬遷進都市中心來找工作機會,居住在擁擠、條件很差的環境裡。政府開始大規模都市更新,清除舊房,興建高級華廈、劇院、政府辦公大樓,也為貧窮者興建國民住宅(現代主義風格的高樓)。當時《建築論壇》雜誌非常關心以下諸問題:什麼是都市更新與重建美國城市的好方法?人們應該住在高層還是低層的建物?都市空間要如何安排,讓小汽車得以通行?商業與住宅空間的關係為何?珍‧雅各後來到費城、波士頓參訪,看到了舊社區的活絡與多樣,以及新高層國宅的單調與危險。當時超大街廓的國宅,缺少轉角的報攤與雜貨店(這些商店可以聯絡社區感情),高樓層則阻礙了家長關照遊戲的兒童,犯罪的危險讓人更不敢出門。
一九五六年,《建築論壇》雜誌編輯臨時無法到哈佛大學演講,請她代打,她勉強答應,結果演講空前成功。她批評都市規劃師偏愛單調無聊的超大街廓高層國宅,卻不喜歡沿街的低矮建築,認為如果沒有糖果店、小飯館、洗衣店這些居民可以碰面的地點,居民就更難有機會相遇。都市計畫將傳統物理社區剷除的同時,也會將社會社區一併剷除。當時《財星》雜誌的編輯懷特(William F. Whyte)就坐在台下,深受她原創的想法吸引,便邀請她為《財星》寫一篇專文。然而雜誌社的其他工作人員卻抱持保留態度,認為一個騎腳踏車上班的女人,沒事的時候在鄰里搞社會運動,從沒寫過一篇偉大的文章,恐怕無法擔當此大任。一番波折後,她寫就了名為〈市區是為人民而存在〉(Downtown is for people)的文章,強調都市之所以有趣就在於豐富的街道生活。她宣稱都市規劃師所推動的開闊、公園式的、不擁擠的、對稱、有秩序的空間計畫,其實就跟墓園一樣。舊都市中心也許有些髒、有些醜,但是大規模的空間計畫會摧毀街道。洛克菲勒基金會希望她可以將此文擴大成為一本書,給她經費,可以暫時不用工作來寫書,而藍燈書屋(Random House)的著名編輯也承諾幫她出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