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上院任命議員,這方面沒有嚴格的一定之規,但通常情況下,執政的政黨決定大多數人選,反對黨決定一小部分。
英國國教聖公會26名級別最高的大主教也在上院佔有席位,直到退休。其他宗教領袖不會自動獲得上院席位。
第四、誰能當英國首相沒有一定之規
想當美國總統,必須滿足憲法中明確規定的條件:生在美國的美國公民,年齡在35歲以上,至少在美國住滿14年。
想當英國首相?沒有任何先決條件!
唯一的書面規定是英國《內閣辦公室手冊》,其中說到,首相「一般是在下院中佔多數席位的政黨的領袖」。
但是,在1963年,上院議員道格拉斯-霍姆爵士出任英國首相,後來他放棄貴族頭銜。接下來的兩個星期,他只是「一介草民」,直到他在補選中獲勝,成為下院議員。
另外還需要說明的是,《內閣辦公室手冊》並不是法律文本,只是英國最高級別公務員起草的指導性建議。
這本手冊還包括在沒有任何一家政黨獲得多數席位的情況下協商組建聯合政府的程序。
但是,手冊所有條款都不具有法律約束力。如果大選結果不明朗,各政黨必將面臨一場爭奪激烈的混戰。脫歐公投後,英國政壇嚴重撕裂,混戰成「血戰」也不是沒有可能的。
第五、幾百萬人的選票基本分文不值
英國大選的結果基本上是由哪家政黨獲得游離席位來決定。游離席位指的是以往選舉中在不同政黨間易手的席位。
本屆大選,650個選區的選民將選出代表自己的議員,但其中192個選區二戰後從來沒有在政黨間易手。
此類選區的登記選民總數大約1400萬,他們的票基本上不會影響所在選區的結果。
問題是,英國的人口分佈意味著,某些選區永遠支持工黨,某些永遠支持保守黨。
現行選舉制度仍有相當多的支持率,因為它意味著每個人都能參與投票、選擇由誰在議會中代表自己;而且比較簡單,通常情況下會產生決定性的結果——某一政黨獲得多數席位,單獨組閣執政。
但是缺點在於,和比例代表制不同,許多人的選票基本「分文不值」,投不投對結果影響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