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生病要看小診所還是大醫院也要管,政府會不會管太多?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邱泰源直言,生命不分貴賤,然而國內的醫療現狀卻是,若沒有一定的人脈或資源,就連住在林森南路旁賣冰的阿嬤,恐怕都很難輕易掛上台大醫院名醫的門診!難道這不是政府必須透過合理的轉診制度及分級醫療,急待解決的公平正義問題嗎?
1人只有3分鐘、門外病患滿到天邊 仁醫也會沒耐心
前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現任民進黨籍立委立委邱泰源說,他在台大工作30年,回想起來,就因病人實在太多,經常一個門診下來,能夠平均分給一名病人的時間,大概只有3分鐘。他坦承,看一個病人的時間明明已經夠短了,但一想到門外還有滿坑滿谷的病人在等候,包括他在內的許多台大醫師,還是經常會對病人接二連三的問題失去耐心。
然而就算有些大醫師服務態度並不是很親切,在名醫的迷思下,不少民眾還是不惜起早趕晚往大醫院擠。更何況所謂轉診制度目前在台灣衍然是虛有其名,民眾無論大小病,想到哪兒就醫,全憑高興與本事;影響所及,越是醫術了得的名醫身邊圍繞的,往往越是一些有地位、有關係的「大病人」,相形之下,真正需要救命的急重症病患,反而就得碰運氣了。
邱泰源說,曾有一名台大心臟病權威向他透露,長期以來,若一個上午門診可以看50個病人,其中至少總有30個病人,其實是只須在一般診所或地區醫院就能診治的輕症患者,找他只是看個名氣、看個安心;然而這些病人也擠到他的門診的結果,卻嚴重影響了真正需要接受詳細問診與檢查重症病人的權益。
轉診制度如何落實? 醫師:首重「主治醫師」的轉移
台灣在宅醫療研究會召集人余尚儒表示,如果一個國家分級醫療能否落實,就在有效的轉診制度,政府就更責無旁貸了!因為對小老百姓來說,只要就醫方便,能夠享受一定的醫療品質,即使健保醫療資源浪費、醫學中心醫師過勞,又干民眾什麼事?若制度無法導引進而改變民眾的就醫習慣,專家學者唱再多高調都是枉然。
曾先後在診所、地區醫院、區域醫院及醫學中心行醫的余尚儒說,不論是到小診所還是大醫院,其實民眾最在乎的,都是對主治醫師的信賴;因此,要落實轉診制度,絕對不能只靠調整各級醫院部分負擔,首要之務必須做到各級醫療院所「主治醫師權」的妥善轉移。
不只給付醫療行為 日本更包含「聯絡機制」
他舉例,在日本,病人不只從診所被轉到大醫院,就連從大醫院出院回家前,主治醫師都要親筆寫「介紹信」,將主治醫師權移轉給適合接手病人後續照顧的地區醫院或診所醫師;而每個日本醫師都很熱衷這麼做,其背後最現實的原因是,寫這封介紹信的動作本身,是可以請領醫療保險給付的。
余尚儒說,台灣健保只給付「醫療服務」,醫師把病人轉出去就等於把財神爺往外推,大家自然不願意。但日本給不僅給付「醫療服務」,更給付「聯絡機制」,醫師一旦把自己無法勝任,或已完成階段性任務的病人,轉到適合的醫療院所主治醫師手中,不但自己了了一樁責任,被慎重託付的病人也感到安心,轉診制度及分級醫療的推動,自然水到渠成。
醫師:打破診所、醫院對立關係 資源流通創造共贏
台大公衛學院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郭年真表示,看似簡單的轉診制度確實是門大學問,研究顯示,即使是訂有完整轉診參考準則的英國,地區與地區之間的轉診率亦有10倍以上的差異;家庭醫師與專科醫師之間,對於轉診的必要性,更是經常存在看法上的爭議。
但就算不簡單,對的事情就該做!郭年真認為,好的轉診制度應做到人流、金流、資訊流「三通」,例如讓診所醫師到醫院照顧病人,打破診所與醫院競爭對立的關係;透過健保不同部門總額合理流動,創造各級醫療院所共贏;建立病歷資料雙向互通、醫師專長資訊平台等。只要醫界都能放棄本位主義,民眾就不難在茫茫醫海中找到健康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