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陸客大幅減少,南台54家旅館求售,隱約之間已可聞到景氣與就業市場上的陰霾。小英總統說今年要拚經濟,但陸客觀光減少的趨勢卻可能對經濟與就業市場造成衝擊,不利於今年經濟。
南台出現54家旅館求售的「盛況」,原因無它,就是陸客大幅減少。陸客今年預估約減少75萬人次,衰退幅度是接近2成;不過,讓人憂心的不是衰退2成這個數字而已,而是其趨勢。去年上半年陸客衰退幅度不大,主要是團客減少較明顯,自由行則甚至略微增加。但到7月減少幅度擴大到15%,10月、11月減少超過4成,甚至連自由行都減少近4成。
如果此趨勢不變,今年陸客減少幅度大概就要以衰退4成左右計算,以數量而言是減少百萬人次以上,坦白說,目前尚看不到反轉改善跡象。這波南部54家觀光旅館要賣,業者看的不僅是「當期營收」的減少,更重要的是看到「未來營收」也要繼續減少;企業投資作生意,多少總會經歷開創、虧本時期,只要前景看好,都能繼續支撐。這次54家旅館求售,顯示的其實就是業者全面看淡未來幾年產業的景氣,寧可現在就殺出停損、斷臂求生。
陸客占來台觀光客的4成,是台灣數量最龐大的觀光客,其它國家的觀光客數量其實有成長,也難補陸客減少的數量。不僅是數量補不上,「花錢」的消費力亦難彌補。政府說要以增加其它地區的觀光客彌補,從54家旅館求售來看,顯然業者也不看好政府許以的美景;之前的旅行社倒閉、復興航空關門大吉,都與陸客減少有關。
過去許多綠營人士說陸客消費力低,「不要也罷」,台灣應該爭取其它國家「品質與消費力更高」的觀光客。但根據官方數據,陸客在台灣停留時間更長、平均每日消費力也是與日本觀光客並列第一。事實上陸客出國觀光時「土豪式」的消費力,早已舉世聞名。因此陸客數量減少對週邊消費產業的衝擊又高於其它。
因此陸客減少對產業、消費、經濟及就業市場的衝擊,可能仍在發酵中,尚未到高峰,其中又以對就業市場的影響最值得關注。觀光產業及週邊的消費產業,都屬於勞力密集的服務業,雖然不是「高、上、大」的科技產業,但其所能創造的就業崗位最多。
未來就算政府的「5+2產業政策」成功,也與這些勞動力關係不大,因為其技能無法轉進科技產業。目前這部份的影響尚未反應在失業率數字上,未來當會逐漸浮現,所差者只是原本較屬「邊際勞力」者,未必會再找工作,因此不會全然反應在失業數字上,但最終還是會反應在整體經濟表現上。
陸客大幅減少的原因,在政治因素、也有非政治因素、更有介於兩者之間的灰色地帶的因素。民進黨上台後不承認九二共識,對岸縮減來台觀光客名額,是百分之百政治因素;台灣觀光產業急功近利、觀光區愛「海削」陸客,加上幾次重大的陸客團意外事故,對陸客來台意願也有影響,這是非政治因素。而對岸原本對台灣有的好感與好奇,在幾次事件中(如陸客團意外事故、「沒有陸客,台灣的空氣更新鮮」之類的影片),兩岸網友彼此攻伐中,也逐漸消磨殆盡。
對岸的「政治因素」非操之在我,蔡政府更不會為了陸客減少因素而改變原有的兩岸政策。不過,對操之在我方者,如提昇觀光品質、開發多元有特色的觀光資源、強化觀光安全等則該早早著手作好,不僅為了爭取陸客回流,也有助於吸引其它國家的觀光客。
至於對經濟與就業市場的影響,政府就只能作好準備因應,希望減少其衝擊。但長期而言,如果台灣仍要擴大觀光產業,終究不能割捨陸客這塊超級大餅。中國每年出境觀光的人次超過1.2億,海外旅遊花費超過2千億美元,是全球最大的消費族群,各國都在爭取中國觀光客,台灣沒必要把生意往外推。
部份人士擔心陸客占比過高,亦屬杞人憂天,中國鄰近國家占地利之便,能夠吸引到最多的中國觀光客,占比高原屬正常─台灣的陸客占比近4成固然不低,但還是比韓國的近5成低;中日即使因釣魚台鬧得沸沸洋洋,但中國赴日觀光客占日本全部國外觀光客的比重還是近3成,東協國家亦多在2-3成之間。
政府─或是社會該想清楚的是:台灣還要不要發展觀光業?如果希望觀光產業能持續擴大、爭取更多國外觀光客、賺更多的觀光財,那就非爭取陸客不可;問題是:如何爭取?在現行兩岸關係下能爭取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