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斯年、胡適與現任哈佛大學校長凱薩琳(Catharine Faust)都是歷史學門出身的;然而,我想暫時擱置此議題,先跟大家分享更有趣的議題,分析二篇耗資349萬臺幣,動員10人陣仗完成的醫學論文。
我將為以下問號提供線索:為何醫界官員可以年產論文上百篇?為何單篇論文作者人數多達10人?為何這些人每年可以拿到超過三、四百萬的「研究經費」?(如圖1所示,吳姓前教育部官員每年至少拿到三個百萬以上的科技部計畫案)為何私立大學如此熱衷跪求門神(教育部退休官員)降臨?為何部份學者之間要定時轉移資金?
更重要的是,在醫、官、學、產、業之間,長袖善舞、合縱連橫、金錢流動、人脈交織者,不一定是醫學界核心的醫師,而是醫學界周邊領域(如公共衛生、食品營養、生物化學等)的周旋者;然後,部分醫師也被他們所交織的人、金、權網絡誘惑與牽連。
正如同我曾經帶領讀者對SSCI期刊,進行閱讀、挑錯、評審,且證明大家可以把學術審查職責做得更好,現在,我再帶領大家審查二篇SCI醫學論文。這二篇論文的經費來源是圖 1 呈現的「中醫師世代的健康效應、罹病及死亡—世代研究(1/3)、(2/3)、(3/3)」為期三年的計畫;耗資349萬臺幣換得的二篇論文標題與作者群呈現在圖2。透過google搜尋圖1與圖2的中、英文內容,讀者可以找到官方的資訊來源,以驗證我提供資訊的正確性。
現在,請大家耐心看我分析,我保證讓你們信心大增,發現自己有審查國際醫學論文的能力。透過將部分英文翻成中文,再由讀者自己比對阿拉伯數字,就算讀者僅有小學畢業程度,就可以斷定這二篇文章的學術價值,更可以提出具體改善方向;也就是說,你一定會表達和我相同的意見,這種文章鮮少價值,不該刊登,然後會告訴這10位作者,該往哪個方向改進,才可以生產有刊登價值,而向全世界分享重要的醫學知識。
這二篇文章刊登在《東北大學實驗醫學期刊》(Tohoku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的第216卷(2008年)與第219卷(2009年),作者人數各為八人與九人,因此,我稱這二篇作品是八人作(2008)與九人作(2009)。最後一位作者「Trong-Neng Wu」就是圖1的科技部「計畫主持人」。現在,我們開始對這二篇作品進行實質審查。
八人作(2008)結論「男性中醫師的死亡率比一般大眾低」,九人作(2009)結論「中醫師的罹病率比一般大眾低」。你現在一定覺得頭暈目眩、不可思議,所以,我再做一次比喻:第一篇的結論相當於「比較有錢又比較有知識的人活得比其他人長壽」,第二篇結論「比較有錢又比較有知識的人比其他人更不容易生病」。我沒騙你,這個醫學期刊是日本東北大學(Tohoku U.)醫學院發行,具有SCI標章,而且影響係數等於1.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