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再詳說一次,圖2的英文「Lower mortality」是「較低的死亡率」,「Lower morbidity」是「較低的罹病率」,「Population in Taiwan」是「台灣的一般大眾」。使用的樣本資料是1991年到2003年,用常識想就知道,對「死亡率」與「罹病率」的統計,應該是同時進行的;但這10人研究團隊不但拆成「死亡率」與「罹病率」,而且將樣本期間也拆開,如圖3所示,前一篇是1991年至2003年,後一篇就用前一篇的子集合,樣本期間是1998至2002。
也就是說,較新的論文(2009年vs. 2008年)使用較舊的樣本(2002年vs. 2003年)。教育部前高官帶領的為達到量產目的,採取以下的「科學算計」策略:
八人作(2008)呈現完整樣本期間(1991-2003),九人作(2009)呈現部分樣本期間(1998-2002)。
八人作(2008)呈現死亡率,九人作(2009)呈現罹病率。
八人作(2008)呈現男性中醫師,九人作(2009)呈現男、女姓中醫師。
八人作(2008)的關鍵貢獻者是列名第二位的碩士生Chao-Shun Wu(吳同學),九人作(2009)的關鍵貢獻者是列名第二位的碩士生Tung-Han Li(李同學)。碩士生的置換,導致「研究團隊」共10人。
吳同學碩士論文的標題是「中醫師世代之死亡型態分析」(The Mortality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Medicine Physicians' Cohort),李同學碩士論文的標題是「中醫師疾病型態與醫療利用率之分析探討」(To investigate the disease pattern and medical utilization among Chinese medicine physicians)。
我順便教大家解讀圖 3 的研究成果(注意紅色底線),男性中醫的死亡率是一般男性大眾的0.63,而且,前者因為惡性腫瘤(malignant neoplasms)的死亡率是後者的0.69,前者因為中風(cerebrovascular)的死亡率是後者的0.53。所謂SMR是標準化死亡比率(Standardized Mortality Ratio),也就是說,比較中醫師與一般大眾的死亡率時,不能直接將二者相除,需要考慮到各年齡層分布人數不同,所以要對各年齡層不同人數加權,這個道理完全雷同於股票市場的「發行量加權股價指數」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