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憂的不是物價,怕的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2017-01-06 08:10

? 人氣

一例一休對物價造成壓力,行政院召開穩定物價小組工作會議,會後發言人徐國勇召開記者會。(顏麟宇攝)

一例一休對物價造成壓力,行政院召開穩定物價小組工作會議,會後發言人徐國勇召開記者會。(顏麟宇攝)

一例一休上路,亂象叢生,行政院長林全一句「漲價是必然結果」又成提油救火,行政院找來央行總裁彭淮南背書,強調通膨壓力溫和,同時行政院再祭出「嚴懲哄抬物價」的老招。其實,問題不在物價高低,問題在最後結果是否賠了夫人又折兵!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一例一休新制讓國內從企業界到醫院、甚至政府單位的人事成本全部上揚,工總大罵這是個造成三輸的「爛蘋果政策」,醫療體系的成本不僅增加,連排班都出問題,有些醫院診所則乾脆把掛號費增上調一倍。

這些成本的上揚遲早要反映出來─一部份反映在物價的上漲,但因為廠商未必有能力全部反映,因此另外一部份將反映在廠商成本上升、利潤減少。林全在接受媒體專訪時說漲價是必然結果,是不改學者本色說的老實話,只是身為院長如此直白當然遭批評。

行政院最後請出民間聲望與信任度最高的閣員彭淮南幫忙滅火,彭淮南說,中經院的評估是新制上路對物價的影響是增加0.2~0.4個百分點,今年通貨膨脹率在1.26%~1.46%,仍在可接受範圍內,通膨壓力相當溫和,「是很不錯的物價水準」。

彭淮南的話沒錯,而且對大部份國家而言,通膨早已不是問題,大家擔心的問題全部是通縮,全球主要央行─從美國的聯準會(FED)、歐洲央行(ECB)到日本的日銀,這8年來努力的目標不是壓制通膨,而是想方設法,要如何把通膨拉高、把經濟拉離通縮的泥沼,他們全力以赴的目標都是要把通膨拉到2%的目標水準─至今尚未有人成功。而台灣更是已有超過十年,通膨不是一個經濟議題,因此如果今年通膨保持在1.5%左右,確定是一個「很不錯的物價水準」,亦不能視為「通膨來了」。

不過,以台灣的情況而言,物價上漲1.5-2%雖然不是問題,甚至可視為經濟體健康的現象,但問題是如果整體薪資水準仍是停滯,那代表的就是上班族、受雇員工、甚至大部份民眾,其購買力被吃掉1.5-2%,對這些人而言當然是負面衝擊,「不爽」是合理─照目前情況看,最後很可能是此結果。

總體面來看,薪資要上漲,不是靠企業家的仁慈與施捨,靠的是勞動市場的供需力量;如果勞力短缺、企業需要到處搶人,薪資當然非上漲不可;反之勞動力過剩,一群人努力要找工作卻難找到,這些容易傾向接受較低薪資,如此市場整體薪資水準即使不被拉低,也必然處於停滯狀態。

要薪資能上漲,就需要企業不斷擴大投資,才能增加就業崗位,如果企業不投資,甚至縮減原來的經營,勞動市場的需求不增反減,薪資要上調難度就高。以今年官方預測1.87%的經濟成長率,較之去年的1.35%相差無幾,這次經濟復甦力道微弱,走的是標準的「L型復甦」,當無疑義;而國內投資方面,看起來不會太好;除了少數如台積電等龍頭企業還虎虎生威、大手筆擴大投資外,其它被勞資爭議、環評卡卡、兩岸因素、供電危機嚇到的傳統企業,投資相對都較保守,至於已受創的觀光及週邊產業,就更不在話下了。

因此,如果今年民間投資縮手,薪資會受壓抑,加之物價又「溫和上漲」,對大部份民眾而言,就是較淒慘的一年。政府正準備推出規模較大的公共建設計劃,預定3月可提出。不過,不必寄望其效益可在今年發威,因為公共建設從初步計劃提出到核定,再來是細部規劃、設計,最後才是招標發包,決標後廠商才能開始動工─真正花錢、效益流入經濟體中,是最後階段。這整個過程動輒1-2年以上,最快、最順利也要在明年才感受得到此財政政策的效益。

台灣在能源危機時曾經歷過物價兩位數上漲的年代,但當時薪資上漲幅度同為兩位數,把物價上漲的痛苦壓低化解;不過,當年是台灣經濟尚屬經濟的「起飛階段」,企業看好前景、投資持續增加。今日時空、政治與經濟環境都不同了,即使是經濟上定義溫和、「有益健康」的溫和通膨,如果只能搭配停滯的薪資環境,民眾的「痛苦指數」還是非上揚不可。

林全說漲價是「必然結果」,但薪資調升卻非「必然結果」。政府想方設法讓民間投資加溫、薪資上調,否則,民眾加深的經濟痛苦與民怨,終究會捲向蔡政府。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