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常有此印象,認為國民黨是右派而民進黨是左派,國民黨重商,民進黨反商。這樣的符號深植人心,拚經濟成為國民黨的優勢,追求社會進步成為民進黨的桂冠。何謂右何謂左,以美國的實踐來看,右派的共和黨主張縮減政府規模,以捍衛個人自由,左派的民主黨主張擴大政府支出,以廣布社會福利照顧中下階層。因此,如果換個問法,究竟國民黨和民進黨執政時,誰是大政府誰是小政府,答案應該清楚很多。
蔡英文時代的民進黨政府,看起來採取鮮明的大政府路線,不過,不是用在擴大社福支出,而是直接介入市場。2016年總統大選辯論時,蔡總統(候選人)表示要組國家隊力抗紅色供應鏈;當選後就任前,蔡總統提出要組成六大產業國家隊,分別是半導體、農業、影視、風電、物聯網、及面板。三年半下來,有些產業如面板和半導體,國家隊毫無進展;有些產業如風電和物聯網,各自成立有數十家廠商組成的產業聯盟;在農業領域,則成立臺灣農業國際開發公司。不只如此,蔡政府還不斷擴大公共投資規模,從2017年開始,每年以5%左右以上速度增加,到今年底公共投資可占固定投資19.7%,達到六年來最高水準。
只是,若從宏觀數據檢視,則蔡英文時代的民進黨政府能否稱得上大政府,似乎又值得商榷。從政府支出占GDP比重來看,蔡政府頭三年維持在15.9%到16%之間,比號稱完全自由放任的香港政府還低,更低於南韓(20.4%)和日本(37%)。在四小龍之中,僅高於新加坡(14%)(2018年數據)。相反地,馬英九時代的政府規模反而較大,八年期間除2015年外,每年政府支出都超過蔡政府頭三年。最高為2009年,當年政府支出達GDP的20.6%,此後逐步下降,但到2012年仍維持18.2%。
其次,以公共投資來說,馬政府第一任內,公共投資始終維持在固定投資比重的20%以上,2009年甚至達到30%,較蔡政府到目前為止最高的19.7%仍高出一截。不過,若看公營事業一項,兩位總統的表現則剛好相反。馬政府任內,國營事業占GDP比重最高為2009年,達到3.79%,此後急遽下降,到2011年跌到2.7%後再緩步上升,到2015年再回到3.76%。蔡政府上臺當年即上升到3.92%,2017年跌到3.76%,2018年再跌到3.7%,與馬政府時代的高水平相當。
由數據看馬蔡兩屆政府差異,可以說馬政府較仰賴財政支出,且較蔡政府更重視社會福利。社福支出在整體政府支出占比2008年為15%,2012年上升到20%,增加近5%,此後維持在20%。反觀蔡政府頭三年社福預算增加不超過1%。蔡政府強調公共投資,但仰賴公營事業。若以財政支出來看,蔡政府頭三年的經濟發展支出占比仍低於馬政府的頭三年。目前蔡政府積極推動的風電產業主要通過國營事業轉投資,至於政府對臺商回流案投入的龐大利息補貼,是否呈現於政府財政支出,也值得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