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每年編列預算,在國際間做許多文宣工作。例如最近三年,在世界衛生組織舉行大會時,聯合民間人士組織宣達團,前往日內瓦向國際發聲,在公共場所刊登廣告,呼籲國際社會正視台灣不能參與世界衛生組織的問題。
文宣工作當然可以做,但是台灣在WHA會場外的這些作為,能不能引起國際人士的重視?能不能獲得同情,促使其他國家採取行動幫助我們?而其他國家的協助,能不能發生真實的效果呢?答案是否定的。
台灣有人因善行獲得《富比士》雜誌、《時代》雜誌、《讀者文摘》,以及「麥格塞塞獎」的大力推崇、頒獎。這些事蹟,廣獲國際媒體報導,比政府的文宣效果更為顯著。我們在國際間博取同情,遠不如做出令人敬佩的作為。
我們於2017年再度被排拒於世界衛生大會之外,是因為沒有針對問題的癥結做適當的處理。即使三年來,每年都作前述各項努力,爭取支持,卻仍然無法如願以償。就是因為欠缺真正的國際觀。
蔡總統欠缺國際觀,是因為沒有認清國際現實,沒有清楚地認知自己在國際間的地位。不知道我們在其他國家心目中的份量,不知道其他國家真正能為我們做些甚麼。如果有了這些真實的認知,根據這些實際情況,我們才知道甚麼事可以做,甚麼事不可以做。甚麼目標可以達成,甚麼目標不可能達成。
世界各國都是以自己國家利益為核心。如果我們能夠認清國際現實,不但從台灣看世界,更能從世界看台灣,就具備了真正的國際觀。
*作者為前駐海地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