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言
2016年5月,蔡英文總統上任以後,成就許多「大事」,如年金改革、兩性平權、設立非體制機構…等,引發許多爭議與民怨,並讓台灣陷入一片無止境的紛亂之中,亦即政府以「轉型正義」之名而行「自我壯大」之實,而其不甚周延的不當改革政策引發「亂」源,再經由政黨網軍以訛亂真的「帶風向」,造成更多的「亂」,而使舉國上下陷入無止境的紛擾,而這也是2019年的代表字為「亂」的主要原因。
「亂」字之所以形成風潮,以領導人的用人模式有關,而其所依賴的就是採用「恩庇理論」中的用人哲學,對照馬、蔡兩位前後任總統的用人模式,當可瞭解為何以清簾自許的馬總統在衘任以後,會遭受到許多國民黨人士的不諒解,並使國民黨的選舉每況愈下而失去政權,以及民進黨每逢選舉都能造成全力相挺的勝況,唯「用人」爾。
2.恩庇與侍從
在台灣的政治結構體系中,中央與地方的結合是影響政治團體發展的重要因素,中央由執政者所主導,地方則由而地方派系領袖所掌握,基於政治或經濟利益,中央的領導人與地方的追隨者之間逐漸形成恩庇-侍從關係,雙方主要是以彼此共有的認同、情感與價值觀來聯繫,以利益換取政治上的忠誠,亦即恩庇者或酬庸者(patron)與侍從者(client)皆是屬於在「志願與互利」的原則下,所形成的市場交換活動,雙方各取所需,並以獲取最大利益為目的。
早期的恩庇-侍從關係尚含有恩庇者的關心與職責,以及待從者的服從與忠心,雙方的情義建立在彼此之間的信任上;然而,隨著社會的變遷,恩庇者與侍從者之間傳統的情感與價值觀正逐漸消退,物質誘因及利益計算則逐漸成為恩庇-侍從關係的主軸,並以此作為相互支援、交換與整合的基礎。
恩庇者與侍從者間的關係建立與運作,主要是立基於各取所需的立場,在這種關係之下,派系的組織變成一種「交換」性質的上下關係,派系除了「情感」的聯結之外,尚存在著「利益」的交換,而地方派系因選舉而生,選舉則是地方派系最主要的政治活動。因此,若以當前台灣的政治生態來看,侍從主義就是選民以政治上的支持換取政府多種公共政策上的回饋,亦可視為是一種分贓政治(spoils system),或分肥政治、豬肉桶政治(Pork barrel)等。
3.政黨的侍從與恩庇
2000年,國內政黨首度輪替,黨外勢力逐漸茁壯,國民黨也愈來愈依賴地方派系維繫其政權;但一則國民黨的提名已不再是當選的保證,二則國民黨在攫取特殊利益上已不再扮演權威性的支配角色,並使中央與地方垂直式的恩庇侍從結盟關係逐漸發生改變,地方派系也逐漸出現與民進黨結盟,或向黑道及財團靠攏,而執政黨和地方派系的關係也漸轉為近似水平的二元結盟關係。斯時,民進黨以其掌握國家機器之際,大幅增設非體制機構,廣招選舉有功人員,並招攬對選舉有利者參與政務,因而形成民進黨每次選舉時都能形成一股大無畏的氣勢,因為支持者知道,只要選舉獲勝,則每個人都有獲得賞識的機會,對照馬蔡兩位前後任總統的用人政策,當可瞭解蔡總統的恩庇-侍從之用人模式,已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4.臺灣兩大黨的用人哲學
一般而言,民進黨「嬴」的選舉策略是善用人性弱點,也就是它的權利分配或分享之用人策略,而國民黨「輸」的選舉也是不瞭解社會變遷與人性轉變,以及不懂得權利分配或權利分享之用人策略。
國民黨是百年大黨,其用人策略以黨內大老之傳承為主流,具有智慧的領導人會拔取新銳,為國家增添人力與國力,如1972年,蔣經國就任閣揆,開始拔擢台籍精英成為閣員,被民間稱為「吹台青」政策,斯時,在16位內閣部會首長中,有6位本省人,占比將近4成(37.50%)。1988年,蔣經國過世,李登輝繼任總統,國民黨內的本土派勢力逐漸抬頭。這段期間,政府的用人政策大扺是以高層「內定」為主,直至2000年第一次政黨輪替後,政府的用人政策始發生重大改變,而在歷次的政黨輪替中,國民黨大抵都是因為用人不當,以及權利分配無法配合時勢轉變需求,且無法讓實際參與政務的庶民分享權利,導致人才流失,或轉為在野黨所用,因而導致國民黨勢力逐漸衰微並失去政權,以及民進黨的日愈強大的結果。
另方面,民進黨經歷長年累月的鬥爭過程,終於贏的政權,而其之所以能操控並能因而致勝的「嬴」之選舉策略即是用人策略,那是一種不論能力資格,只要對選舉有功,或對其選舉有利者,均能以國家之力大量延攬的用人模式,且一但被提拔上任以後,不論其績效為何,亦不論是否犯下重大錯誤,舉國上下均是「全力相挺」,即使罪證切鑿,亦極力維護,直至罪行無法掩蓋為止,而這種官官相護的官場文化,也讓許多人深受「栽培」之恩而甘之如飴地各為其主效命,並在每次選舉時,形成一股全力捍衞的風潮,而這也是民進黨的用人政策能深得人心,並獲得政權的原因。
5.國、民兩大黨的用人差異
一般而言,國民黨治國能力較佳,但選前善於內鬪,選後吝於分功;民進黨精於選舉,而拙於治國,選前一致對外,選後有功封侯。前者以內定前輩精英為主流,選後少有一視同仁之論功行賞,執政者甚至不識選前的抬轎有功人士為何人,導致選後分崩離析;後者以助選有功者為主流,凡競選有功者盡在權利分享之列,並擴大對未來選舉有助益的潛在人員;另外,前者讓有識之士頻頻失望,他們為選舉効力,雖出錢出力亦難受青睞;後者則是讓每個參與者都有出人頭地的機會,因而形成每次選舉都能形成傾其全力相挺的熱潮,因為只要其所努力支持的人選舉獲勝,則必然會有回報,而兩大黨用人模式的不同,為影響選情的重大因素。在2020年的總統大選之政黨調查中,觀之國民黨對其總統候選人的支持度僅有七成,而民進黨的支持度卻可高達九成以上,便可看出國、民兩黨用人不同,以及為何國民黨每次大選過後,都難以扳回支持者心意的端倪。
6.立基於選舉的用人策略
選舉以得票數定輸贏,而票數則以人頭多寡為考量,蔡總統為了往後的選舉而增設的單位很多,如政府透過「任務編組」開放讓更多的綠營人士參與政務,美其名是借重專業,實則是為了選舉考量,給予各方意見領袖一個「頭銜」,等於是將他們收編納入體制,讓他們同意政府的政策,且選舉時又可成為政府的側翼,增加選舉的能量。亦即執政者的用人哲學是選黨不選才,只要黨籍符合,又能貫徹始終於黨交付的任務,則不論其才能為何,均有機會出任政黨要職,或國營事業之肥缺。
執政者的用人模式亦以能為長官擋子彈者為主要考量,而只要肯努力演出,則不論其所犯的過錯之大小,都是官官相護,直至無法掩蓋為止,而這樣的做法,不僅讓下位者願意俯首聽命,而且甘之如飴地願意為長官們賣命,其用人模式一如梁山泊好漢的用人哲學,唯若事情演變而難以收拾,則其自我切割的速度亦極具效率。
以農委會的網軍建制與帶風向為例,政府為打擊假新聞或假消息,由農委會以「加強農業訊息因應對策計畫」編1450萬元對外招標,聘請人員做政策行銷、輿情處理,創下政府部門「養網軍」的先例,並使「1450」成為「網軍」的代名詞。爾後則進一步利用政府標案來達到「養網軍」的目的,其中,以2019年12月爆發的「卡神」楊蕙如涉嫌指示蔡福明等下線發文帶風向案最具爭議性,同時也進一步確認網軍確實存在的事實,如LINE群組「反統義勇軍」、「福-特別小組」、「高雄組」…等,都是網軍建制下的不同群體,而這些網軍月領萬元,其與「五毛黨」的差異甚大,而取人錢財,替人辦事,並以帶風向來為某些特定人士「消災解難」。
另外,執政者的用人採用恩威並重策略,且力道十分精準,凡對其有利者,一路相挺,不受社會評論影響,唯若時勢演變難以控制,且將對其權益造成影響者,則上下一體切割,毫不留情,如2018年的「百萬實習生」吳音寧,2019年的「卡神」楊蕙如等都僅是其中的一例,前者事過境遷,許多人或已不復記憶;後者則仍在持續發酵中。因此,綠營網軍攻勢雖然凌厲,但其危機處理的切割效率也十分快速,而綠營這種出事且難以補救便切割的做法,既快速又精準,確實也令國人刮目相看。
7.選舉與治國唯用人爾
國者人之積,人者心之器,不論是那一個政黨執政,都必須考量人才的運用問題,執政者唯有知道如何用人,才能有機會執政,並保有連任優勢;在當前國內的國、民兩大政黨中的用人模式不同,前者人才濟濟,善於治國而不精於選舉,但選後吝於分功,亦即人才濟濟卻不善用,精於內鬥而不知共同對外;後者人才相對不足,精於選舉而不善治國,但選後人人有機會。前者之抬轎者在選後即告封存,僅有少數「前朝精英」得列其位;後者只要競選有功,老少不拘,因而造就每次選舉的氣勢如虹。也因為權利能否分享而造就選舉結果的大不相同,對照馬、蔡兩用總統的用人哲學,當可瞭解民進黨為何能快速崛起,以及國民黨為何會失敗的原因,唯「用人」爾。
整體而言,民進黨「嬴」的選舉策略其實就是「恩庇理論」中的用「人」策略,而用人策略的失敗,也正是國民黨在2016年的大選中,「潰」不成軍的主要原因。另外,2020年元月的總統大選在即,民進黨的「恩庇」哲學是否再度發酵,影響國家未來的發展,在「亂」字當頭的現代社會,也考驗著國人的智慧。
*作者為淡江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