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9日揭曉,由3位美國科學家卡普勒斯、李維特、瓦歇爾共享殊榮,並分享800萬瑞典克朗(約新台幣3660萬元)的獎金。得獎理由是:「發展出複雜化學系統的多尺度模型(multiscale models)」。
特別的是,3位得主雖然都有美國籍,目前也都在美國頂尖學府任教,但3人都不是在美國出生,也都擁有多重國籍:卡普勒斯(Martin Karplus)是奧地利裔;李維特(Michael Levitt)是生於南非的英國人,還擁有以色列國籍;瓦歇爾(Arieh Warshel)則是以色列裔。
卡普勒斯現年83歲,出生於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博士,法國史特拉斯堡大學特聘教授,美國哈佛大學榮譽教授。李維特現年66歲,出生於南非首都普利托里亞,英國劍橋大學博士,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講座教授。瓦歇爾現年73歲,出生於以色列斯德納胡姆集體農場,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院博士,美國南加州大學特聘教授。
瑞典皇家科學院指出,3位得主在1970年代奠定的基礎,讓化學界發展出強而有力的電腦模型程式,用以瞭解和預測化學反應的過程。
從基本粒子的層面來看,化學反應過程是以閃電般的速度運作,因此古典化學幾乎無法追蹤每一個步驟的發生。然而拜3位得主之賜,今日的研究人員可以憑藉電腦模型,細部揭示化學反應的過程,例如觸媒如何淨化廢氣,或者植物如何進行光合作用。
換言之,3位得主兼採牛頓古典物理與量子物理的長處,以計算較簡單的古典物理對付大分子,以需要龐大電腦運算的量子物理破解小分子,讓化學反應無所遁形。時至今日,對化學家的研究工作而言,電腦已經與試管一樣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