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在結束前三天帶走美國元老(百歲)政治家、前總統卡特(Jimmy Carter),許多報導與評論不約而同聚焦一個尷尬的問題:他是不是二戰之後美國政績最差的總統?如果單以成敗論英雄,卡特的惡名似乎無庸置疑:他在1980年總統大選尋求連任,結果在全美50個州只拿到6個州外加華盛頓特區,慘敗給共和黨對手雷根(Ronald Reagan),選舉人票差距之大(49票對489票)寫下歷史記錄。
卡特的敗戰原因不一而足,他在經濟領域無力解決通貨膨脹失控、能源價格飆漲,外交上的最大敗筆則是伊朗人質危機。這場危機在大選投票一年之前爆發,一路硬生生拖垮卡特的選情。然而近年有關鍵人士出面指稱,伊朗人質危機之所以不能在投票前落幕,為卡特選情加分甚至翻盤,原因很可能是共和黨人——甚至可能是雷根的親信——從中作梗。
1979年11月4日,數百名伊朗激進派大學生攻佔首都德黑蘭(Tehran)的美國大使館,挾持66名使館人員做為人質(14人後來提前獲釋,52人繼續關押),要求華府將當年1月出國流亡、正在美國治療末期癌症的國王巴勒維(Mohammad Reza Pahlavi)送回伊朗接受審判。這場危機延燒超過一年,52名人質被關押、凌虐444天之後,終於在1980年1月20日獲釋,那天也正是新總統雷根就職大典之日。
去年2月,總部位在喬治亞州的卡特中心(Carter Center)發布消息,高齡98歲、痼疾纏身的老總統不再積極進行治療,已回家接受安寧緩和醫療。遠在德州的另一位已退休政治人物巴恩斯(Ben Barnes)聽到這個消息,深有所感,決定公開一個他隱藏43年的重大秘密。
巴恩斯是德州政壇元老,22歲就當上州眾議員、26歲當上州眾議院議長,28歲當上副州長;他雖然是民主黨籍,但與共和黨關係良好,越戰時期曾經幫助一名共和黨權貴子弟加入德州國民兵,以免被徵召到越南戰場,那個年輕人名叫喬治・布希(George W. Bush)。
巴恩斯少年得志要感謝政治導師康納利(John Connally),此人更是德州政壇的巨人,當過財政部長、兩任德州州長、海軍部長,長期跟隨民主黨籍的詹森(Lyndon B. Johnson)總統,但在1973年投入共和黨陣營,1980年爭取代表共和黨角逐白宮大位失利,轉而全力為雷根助選,期待選後論功行賞,能當上國務卿或者國防部長。
根據《紐約時報》去年3月的訪談與調查報導,1980年7月中旬,康納利啟程前往中東地區,邀小老弟(或者徒弟)巴恩斯同行,巴恩斯恭敬不如從命,只是並不很清楚此行目的,但他很快就一清二楚。從約旦、敘利亞、黎巴嫩、沙烏地阿拉伯到埃及,康納利請這些阿拉伯國家領導人(包括埃及總統沙達特〔Anwar el-Sada〕)傳話給伊朗政府:請不要在美國總統大選投票前釋放人質,雷根當選後會給你們比卡特更有利的交換條件(包括軍火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