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減碳至少等10年?台灣減碳面臨2大難關

2017-01-22 09:00

? 人氣

要減少碳排放,節電、減少消費、改變交通工具、產業轉型等都是方法,但貫徹新觀念或調整生產結構都需要相當長的時間。(資料照,陳明仁攝)

要減少碳排放,節電、減少消費、改變交通工具、產業轉型等都是方法,但貫徹新觀念或調整生產結構都需要相當長的時間。(資料照,陳明仁攝)

儘管美國總統川普視全球暖化為謊言,台灣政府仍依計畫訂出溫室氣體減量藍圖,並預計今年公布短期目標。然而減碳工作除了需要能源轉型,產業甚至人民的使用習慣能否改變也是重要關鍵。官員也坦言,觀念、習慣改變並非一蹴可及,政府、產業、民眾都得一起長期奮戰。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二氧化碳排放量 9成來自燃燒能源燃料

京都議定書中定義的溫室氣體共有7種: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氫氟碳化物、全氟碳化物、六氟化硫及三氟化氮。攤開台灣的溫室氣體排放統計,2014年的排放總量高達283.49百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其中若以排放氣體來分,則二氧化碳是排放大宗、佔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94.72%;如果是以排放來源分的話,燃燒能源燃料是溫室氣體的主要來源、佔總量的88.55%。把兩種分類合在一起看,每年燃燒能源燃料所產生的二氧化碳就佔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9成之多。

20170120-smg0035-我國溫室氣體排放占比 (氣體別)-01
 

如果把溫室氣體排放歸類到用戶身上,則製造業部門不意外的成為溫室氣體排放大戶,2014年排放的比重約43%,其次則是住商部門的22.88%、運輸部門的12.88%。

20170120-SMG0035-我國溫室氣體排放占比 (部門別)
 

二氧化碳無法以設備去除 要減量只能減少使用

環保署官員指出,台灣的火力發電佔比高、為了發電而產生的二氧化碳自然佔據相當比例。然而礙於二氧化碳幾乎是只要有燒燃料、就會排放,無法透過外加設備去除,也還沒辦法大規模藉由事後處理如碳捕存等方式讓它消失,要減量就只剩下減少使用一途。因此政府要「源頭控管」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主要的措施就是實施能源配比,控制天然氣發電佔5成、燃煤3成、再生能源2成;此外更新發電機組、提升輸電效率、減少線損等也是配套作法。

【難關1】能源轉型 建設及程序得等10年以上

然而這些改變卻很難在短時間內發酵。官員舉例,要改變現在燃煤3成、燃氣3成、核電近2成的發電結構,要新建電廠、天然氣接收站及儲槽,種種建設及程序可能得等10年以上才能陸續到位。

台灣中油公司台中液化天然氣廠。(顏麟宇攝)
要改變現有的發電結構,要新建電廠、天然氣接收站及儲槽,種種建設及程序可能得等10年以上才能陸續到位。圖為中油台中液化天然氣廠。(資料照,顏麟宇攝)

能源局綜合計畫組長翁素真則說明,能源佔比532的目標希望能在2025年達成,但這僅是依電力排碳係數所訂的比例,實際的發電組合還是要視未來的經濟發展及電力需求而定。「如果大家有節約,能源部門就不會有那麼多壓力。」翁素真強調,台灣的發電量是依需求決定的,若使用者能夠改變用電習慣,因為發電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自然也會下降。

【難關2】減少消費、產業轉型 改變觀念得慢慢來

但改變既有使用習慣的難度並不亞於轉換能源佔比。要減少碳排放,節電、減少消費、改變交通工具、產業轉型等都是方法,但貫徹新觀念或調整生產結構都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也有官員坦言,像過去誤傳台北市為了推動低碳將禁止汽車進城、就引起極大的反彈,可見台灣社會並不適合即刻而激進的改革手段,只能漸進式的鼓勵及懲罰機制讓減碳慢慢成為使用者生活的一部分。

喜歡這篇文章嗎?

尹俞歡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