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菀玲說明,公視目前也透過舉辦2年一度的國際兒童影展,邀請國際影人、策展人前來交流,希望讓台灣創作者了解國外趨勢、製作方法,此外2018年時也參與慕尼黑國際兒少影展(PRIX JEUNESSE)發起的《那一天,我變勇敢了》系列短片計畫,拍攝短片《烏龜少女》並參與交流。
(延伸閱讀:「孩子一點都不笨!」從慕尼黑經驗一探如何用影像談性別、種族與霸凌)
此外,富邦文教基金會也於2018年起舉辦孵育計畫,徵集製作團隊,從發想、劇本階段進行協助,並於去年底舉行提案大會,由接受孵育團隊報告企劃、發想,同時邀集投資人、製作端參與進行媒合,意圖注入活水。
其中「宅故事創作」團隊所開發的劇本《魔神候補生》,描述飽受霸凌所苦的主角,從神秘電玩意外獲得超能力,而成為校園小霸王,卻發現同校校花也有相同能力,並以霸凌他人為樂,2人因此以魔法展開對抗。
編劇林孟寰對此表示,他從自己過去在兒童劇團經驗發現,通常小朋友已經在看《進擊的巨人》、《鬼滅之刃》這樣刺激的日本動漫,但兒童劇團為了符合家長期待,常要做得比較保守,「這跟他們真正想要的是脫節的,反而是服務家長,家長希望他是純真的,所以明明他們心智已經到下一個階段,還是要回來看這些。」
林孟寰表示,當然滑稽搞笑橋段的孩子還是會笑,但這跟他們看漫畫、影集、電影的刺激感有落差,現在上網很方便,小朋友會去找自己想看的東西,像他外甥都會看電競直播,他認為困難是要認識真的小朋友,不是只在作品中,重現大人想像中的小朋友,他呼籲要意識到兒童是主體,要真的關心他的身心發展狀態。
林孟寰並舉例,像在兒童法規嚴謹的英美,還是不斷嘗試比較刺激性的東西,像《探險活寶》就符合小朋友想看的誇張,但談論的東西又有哲學性,是用新世代觀點在做這些節目,現在大家賺錢不容易,就會越做越保守,但這無法吸收新世代觀眾,期待未來更多有勇氣的投資者,能讓更多不一樣東西進來。
編劇:想抓住他們,就呈現他們
編劇簡肇萱開發的劇本《出動吧!小廚神》,則以就讀小學的廚神佑佑為主角出發,像日劇《深夜食堂》一般,透過料理解決生活中的各種雜症。她表示構思劇本時,思索自己想讓小孩看什麼樣的節目,而對家長來說,最重要就是小孩的健康、飲食,所以才有此構想。
簡肇萱並談到,想吸引觀眾就要回到兒童本身,把台灣小孩面對的問題寫進故事裡,如台灣有很多隔代教養、新住民子女議題,這是日本動漫沒辦法觸及的,「抓住台灣小孩的方式,就是呈現台灣小孩。」
兒童節目商業價值藏很大?研究員喊話:國家應有所作為
冷彬也向業界呼籲,兒童節目其實蘊含很大的IP(Intellectual Property)能量,尤其像國外從戲劇改編到遊戲、小說、輕小說、漫畫等,跨域能力很強大,她也提到,小時候的東西會影響一輩子,甚至可以建立某種價值行為、消費行為,像迪士尼電影《冰雪奇緣》周邊熱賣,或者日本動畫《美少女戰士》現在又紅回來,並推出聯名化妝品等,有些東西過幾年後,在復古風潮下可能又可以變成大人的產品。
黃聿清則呼籲,兒少節目的困境不能永遠靠民間,國家要有積極作為,尤其孵育人才、培力機制非做不可,送人員出國進修,或找國外人員來開工作坊都可以,她並以古巴為例,如古巴2007年自製節目僅有6%,外購節目達94%,但到2017年自製節目已達33%,如果國家投注資源,能不能有機會像古巴一樣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