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選舉落幕,幾家歡樂幾家愁。75%的投票率,顯示多數台灣民衆透過選舉發出自己的聲音。選舉結果當然充分的反應了民意,但是民意不代表民主,只能表現選民的程度,也不能顯示人民把自己前途,托付給執政者的意願。
民主顧名思義是把自己的權益,托付給當選人管理,優化地方自治及國際關係。簡單的說就是民有、民治及民享。選舉結果,可以反應民治,但是如果當選人只顧執政團體私利,及特定群體的主張,則民有、民享都沒有實現。選舉只能決定誰來管理,民主的精髓的民有及民享不能從選舉中體現。
真正的民主及國家發展,要由人民的腳來決定。
選舉向來是富人的游戲
哈佛教授勞倫斯•雷席格在他的TED演講中,引用香港行政長官的間接選舉制度,從1,200名的選舉委員會推薦的特首候選人中,選出700萬香港民衆的特首,實際上選舉結果落在0.02%的選舉人身上。
接著他指出美國雖然總統直接民選,但經由層層預選推出各黨派候選人,在預選中就已經決定那些人可以當選,預選制度與香港間接選舉並無差異。他說從前威廉• 特威德(William Tweed)說過:「誰選上民代都沒有關係,只要能主導候選提名就好。」現代選舉其實就是特威德主義(Tweedism)的翻版。
1851年威廉• 特威德當選紐約市議員,他把慈善團體坦慕尼協會轉換成民主黨的政治機器,成爲該機構的主導者。他利用控制紐約市政府工作機會換取選票,並用政府合同進行「權錢交易」。在1860-1870年期間操縱紐約州和紐約市大部分官員的任命,並借助黑幫力量,非法脅迫影響選舉結果,影響紐約州議員,紐約市市長…等關鍵職位。1873年的11月特威德因偽造文書與竊盜罪被捕不久後獲釋,接著被紐約州指控竊取600萬美金收押。1875年12月,特威德藉著一次出外散步的機會潛逃到西班牙,被引渡回美國終死獄中。特威德倒台後坦慕尼派繼續影響政情,延續到了20世紀之後才慢慢失去影響力。
選舉結果在政黨提名就已經決定,候選人不必討好選民,在政黨提名中出綫最重要。維吉尼亞州民主黨女議員萊斯利·拜恩(Leslie Byrne)表明選舉只要向綠(美鈔)靠攏就好。有人願意捐錢拱人,才能當選,鈔票左右初選提名人選。
雷席格以2014年選舉資料爲例,美國前100大捐款人的捐款金額與最後475萬捐款人捐的錢相等,400個家庭所捐出的錢佔所有捐款的一半,捐款人利用「政治行動委員會」(Political Action Committee,簡稱PAC),或「超級政治行動委員會」(Super Political Action Committee,簡稱SPAC)的金援,讓利益集團以無限制的形式支持特定候選人,並左右候選人政綱。2014年選舉捐款上限為$5,200元,有57,874位美國人捐了選舉上限,他們是決定哪些人進入候選行列的關鍵少數。佔美國3億人口的千分之二,與香港選特首無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