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政黨政治發展至今,執政黨黨主席一職猶如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但若以在野黨意見領袖們視角來看,黨主席一職則提供更上層樓的可能契機。回想2004年國親合,卻逢兩顆子彈的敗選,紅衫軍的再掀波瀾,藍營星光馬英九成功當選黨魁,進一步塑造泛藍共主的救星地位。並在有效統合國民黨員並凝聚泛藍陣營的加入,順利坐上總統寶座。又如,以非典型政治人物之姿,競選黨魁參政的蔡英文,從幕僚文官走向政治意見領袖,影響慘敗近766萬票欲振乏力的民進黨,由哀鴻遍野轉化為最後一哩路。這些皆不難明白在野黨黨魁一職的微妙之處。
國民黨先有洪、吳、郝,後有韓、詹來襲,黨魁之爭儼然形成「四王一后」的劇碼。其中雖有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傳聞甚囂塵上,「真正」參選的人數會不會有所增減,恐怕很難料想。少見的是,「人人有信心,卻各個沒把握」的情節正悄悄上演。這有別過往國民黨黨內選舉,投票黨員心裡容易早有個底,一般大眾也不難猜想出究竟花落誰家。投票前幾乎能想像的到,那位「眾望所歸」的主席人選會出線,局勢相形明朗許多。
選情撲朔迷離中「賢瑜郝吳柱」的參選組合,雖是網路鄉民用來戲稱,此次選舉缺乏令人眼睛一亮的元素;不過,國民黨「路線調整」及「世代接棒」的議題,會不會因參選人的不同,激起新火花,倒是令人充滿想像。這兩大議題觸及黨內部敏感的「道統」神經,挑戰了價值感官;似乎也影響一般選民能否改觀「國民黨不倒,台灣不會好」的刻版印象。對大傷未癒的國民黨,重要性不言可喻。
國民黨與民進黨的黨性各俱特色,其黨內民主樣態不能一概而論。傳統上,前者主席是側重「推選」而來,後者主席是強調「競選」產生。因此,國民黨道統由誰繼承的資格問題,勢必得先行梳理。反映出為何候選人們不計有無庇蔭效果,仍得沾沾經國光,行禮如儀有拜有保佑。解決精神面的認同問題後,現實面上則需要掂掂那一位候選人「德高望重」的份量,足不足以說服大眾。
德高望重的問題相形突顯「路線調整」及「世代接棒」的議題性;在路線調整議題上,往往牽動的是黨內「長青世代」所謂外省掛本土派的情結,即便沒有如外界所言積怨難平,至少得比拼面子裡子的實力,而勝負關鍵得看誰能以德服人;長年下來,長青區塊的選票位移,若無意外事件衝擊,可以說是相對穩定,也容易從中常委舉止,獲知盤勢變動的預警。
世代接棒議題,則為「青少壯世代」所重視,從他們歷次改革訴求過程,未見「逼退」常青世代的剽悍行動,也沒有類似過去民進黨「五府千歲」的嘲諷論調,他們反倒是更在意黨內養成及歷練制度的建立。國民黨青少壯世代,除了近日銜領九騎闖政院的周柏吟,其他多數雖談不上是溫良恭儉讓,仍屬溫和沉穩。只是該世代,淡化的臍帶連結關係導致票源分散,較不引起關注,有待開發整合。大抵上國民黨黨內,「坐轎,扛轎」的樣態,應該不會有變化。不過,就怕長青坐轎卻沒青壯扛;反而是長青扛長青,光想像此畫面便令人覺得十足吃力。
因此,黨主席的候選人們,若能引領青少壯世代,在時局上指點出可行的道路,調和老幹新枝,圖展政黨未來。相信即便是輸了一次黨魁選舉,亦能在未來某一天獲得反饋。我想,懂得取捨而不爭一時的國民黨,這才是真正的國民黨吧!
*作者為國民黨十九全黨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