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再被職場淘汰、最終流落街頭的老年人,真的沒有重新「站起」的機會嗎?座落於台北市金華街的「漂泊工站」,其生產的手工皂雖不是知名大牌,用過的人卻都會直誇「好用」再三回購,招牌南瓜牛奶皂一洗就回不去市售香皂,家事皂則可以洗衣、洗碗盤、洗鞋用量卻省得驚人──這些堪稱神物的手工皂,在這裡都是由街友做的,他們曾經一度被社會淘汰,卻在此地重獲新生。
「我們每個人,可能都在某個年齡就成為『不合標準』的人……但我覺得,不擅長的東西就慢慢去做、去克服,讓他打磨成光、放在對的地方,每個人做工作,我都會相信對社會有貢獻,到了8-90歲,還是對這個社會有價值。」漂泊工站專案經理范軒昂如此說。
來到漂泊工站的街友們,有些是體力無法負荷粗工、有人做過保全跟清潔工卻總是做不到一個月就被辭退,但當他們出現在漂泊工站市集,充滿「氣口」(台語khuì-kháu)的一句「這我做的,很好用」便成了最強銷售語,范軒昂還自嘲自己跟他們相比實在很不賣東西。當這些老年人被放到「對」的位子上,他們發光發熱,也重拾對人生的信心。
大眾批街友「不努力」,他們看見的卻是「中高齡」共通危機:我也不知道為什麼,老闆就叫我不要來了
說起漂泊工站的主要成員,范軒昂說大多在55至60歲之間,經由就業服務站介紹而來的街友,有些人睡安置處,有些人住街頭、朋友家、偶有額外收入才能睡一天300的網咖,都是居無定所者。這群人因為年紀大難以在一般職場謀得工作,尷尬的是他們也不夠老、沒有老到符合領社會補助的資格,因此有些人棲身街頭、有些棲身安置處,共通點是沒有家,先不論是否有佛心房東願意租屋給單身老人,光是每月固定存到租金就是一大難題。
社會大眾容易給街友貼上「好吃懶做」、「不努力」的標籤,然而范軒昂看到的是,這些人本來也是很用力在工作的,只是難以持久──例如快60歲的阿三,到漂泊工站以前也曾在很多地方工作,做過清潔、保全、各種臨時工,卻總是只能做幾天、一個月,問起為何以前工作不順,阿三也實在不清楚:「我也不知道,老闆就叫我不要來了。」
即便有心工作,街友面對的大難題還有「睡眠」。參與漂泊工站草創過程的「當代漂泊」協會執委郭盈靖說,「工作」跟「居住」是必須搭配一起的,如果一個人睡街頭,作息與精神非常容易受到外在因素影響,可能會睡不好、睡不飽、精神不好,身體狀況也隨著餐風露宿越來越不穩定。
最明顯的狀況就是,漂泊工站雖然是下午1點才上班,有些人早上10點就來了,但來了第一件事是「補眠」:「如果問他怎麼了,他會說因為昨天睡不好,半夜突然街上很吵、或早上很早起來、6點就起來,他在6點到上班時間之間要找個地方補眠,才能確保他工作可以有個體力好好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