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大選在驚濤駭浪中落幕,沒有人能否認,對岸這次扮演了沒有出現在選舉公報上的候選人角色。如果說,「反中牌」是蔡英文最後大勝的關鍵要素,那麼「我們與中國的距離」,顯然就是台灣選民在這次大選中最為在意的事情,從而壓倒了其他的考量。
然而,中國大陸從來沒有在台灣大選中缺席,差別只在於檯面上的候選人與台灣社會在當時以什麼眼光看待它。若把2020年大選與2016年相比,不過四年時間,藍綠候選人的兩岸論述在味道上就大為不同。
太陽花陰影 兩岸善意仍在
先想想2016年的社會氛圍如何?那時的台灣,才剛經歷過以反服貿為訴求的太陽花運動,輿論普遍對於中國大陸存在著不信任和質疑。如何在民眾訴求與兩岸互動之間取得平衡,是藍綠當時共同面對的課題。
與此同時,社會對於中國大陸「以經逼統」的擔憂,也直接轉嫁到被視為扮演中介者角色的國民黨身上,致使國民黨在2016年選戰中打得格外艱辛。儘管如此,代表國民黨出征的朱立倫,其兩岸政策仍然強調堅持「九二共識」,甚至主張從馬英九時期的「和平發展」進一步走向「合作雙贏」,也帶著自信提出「不怕紅色供應鏈」、「不必逢中必反」。
而當時打順風選戰的蔡英文,也沒有選擇迎合民粹情緒去放大對中國大陸的敵意,反而試圖說服選民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的重要性。例如她在2015年5月訪美期間,即表明「在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下持續推動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發展」、「珍惜並維護20多年兩岸協商和交流互動所累積的成果」。
此後更是主打「維持現狀」牌,主張「相互諒解、求同存異」,建立「具有一致性、可預測性、可持續的兩岸關係」,也保證處理兩岸關係「會積極溝通,不挑釁,也不會有意外」。
另外一位候選人宋楚瑜,則是滿懷憂慮地指出由於台灣參與區域經濟整合遭遇很大困難,「兩岸沒有對撞的本錢」,台灣應該「善用兩岸政治槓桿往前衝」,其他問題「不要鑽牛角尖」。
也就是說,2016年三組候選人無論對於兩岸定位認知有所差異,但並未完全推翻馬英九執政八年以來所打造出的兩岸交流與互動格局,基本上都對於未來兩岸關係抱持著友善開放且正面樂觀的態度。
亡國感恐懼 藍綠態度丕變
經過了四年,在「習五點」與香港反修例運動的催化下,兩岸議題再度成為總統大選的攻防主軸,但論述的氣氛與四年前大相逕庭。
當2019年蔡英文主張透過「民主防護網」來應對習近平的「兩制台灣方案」後,搖身一變成為「抗中保台」的「辣台妹」。只要藉著「亡國感」的情緒,將國民黨與一國兩制畫上等號,幾乎把「中國」視為零和敵人,「反中牌」便是一張必然且必勝的王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