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香港媒體21日報導,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呼吸和危重症醫學科主任王廣發,已感染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或稱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22日深夜王廣發發微博證實染病,並稱表示「病情好轉」。他也分析自己感染的原因可能是「沒帶護目鏡」,並且依舊堅持疫情「可控」,「只是社會要付出更多代價」。
王廣發是中國國家醫療專家組的專家、2003年SARS疫情期間在北大醫院主持臨床救治,使患者的病死率降低至3%,並多次赴中國各地指導SARS防控工作。武漢肺炎疫情爆發之後,曾前往武漢進行調查。王廣發10日接受媒題採訪時稱,新型病毒致病性比較弱,病情可控,不過目前專家組對病毒的認識仍在摸索階段,未來是否會有新的變化仍需要進一步觀察研究。
不過21日傳出協助調查疫情的王廣發也感染了武漢肺炎,正在隔離治療。許多中國民眾質疑「你不是說可防可控嗎?自己得了,還可控嗎?」「你是國家級專家,都被感染了,是不是防護上有缺陷?」王廣發22日發微博感謝各界關心,並且剖析自己的可能的感染經過。
北大第一醫院呼吸內科主任王廣發在微博中表示:「終於病情好轉了,感謝大家對我的關心、支持和幫助。經過1天的治療,今天終於不發熱了,甚是高興。」對於疫情是否「可防可控」,王廣發依舊樂觀看待:「答案是肯定的,最終疫情會控制。但不同的疫情階段達到疫情控制的措施是不一樣的。今天的疫情控制,在武漢當地和其他地區是不一樣的。」
王廣發表示,在疫情初期,針對華南海鮮市場的處理措施可說迅速、有效的,而且很快初步認定了病原。這比起2003年SARS疫情控制是巨大的進步。有了病原學的認定,很快發展起了核酸診斷方法,雖然專家層面對檢測的敏感性和特異性曾有過爭論,這無疑對疫情控制提供了有力保障。
對於疾病的傳染性,王廣發認為當時確實沒有資料證實,因此不能妄下論斷是強還是弱。在回到北京前,他在武漢發現疫情的確明顯惡化,「但仍然是可防可控,只不過,社會為此要付出更多的代價,包括親情、人情、健康和經濟。關鍵是我們要因地施策。」
至於他本人是如何感染武漢肺炎的?王廣發認為,最有可能的是兩個看診場合:一是到金銀潭醫院ICU看重症病人時,正好趕上插管。他有一個近距離的接觸。但都是全副武裝,感染的可能極小;另一個節點是在回京前兩天,他去了幾家醫院的發熱門診和臨時隔離病房,有的醫院的發熱門診比較擁擠,裡面很可能存在新冠狀病毒肺炎的患者。
王廣發表示:「現在回想起來,在發熱門診感染的可能性最大。當然我們也高度戒備,都是戴N95口罩進入。我現在突然意識到,我們沒有配備防護眼鏡。」王廣發回憶,他回京後出現最早的症狀是左下眼瞼輕微的結膜炎,不過兩三個小時後就開始發燒。
由於王廣發當時看到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病例,還沒有以結膜炎為首發表現的,所以才把自己排除在新冠狀病毒肺炎之外,認為更可能是流感。但經抗流感治療無效,發燒時斷時續,最後做了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結果呈現陽性。
王廣發表示:「說明我的結膜炎很可能也是新冠狀病毒引起,而且是局部結膜首發。因此高度懷疑是病毒先進入結膜,而後再到全身。如果這個推測成立,則我的防護盲點就在沒有戴防護鏡。」不過中國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傳染病學專家李蘭娟對媒體表示,醫護人員由於直接接觸發熱病人,才需要佩戴護目鏡進行防護;普通民眾若沒有住院、不接觸發熱病人,暫不需要護目鏡,用口罩就可以防護。